新說文解字「不甘心」

分享這篇文章:

111年11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案主A君對我表示,過往的他在做了某些決定之後,經常有「極不甘心的感覺」……;「不甘心」三個字,引起我的好奇,於是我請A君進一步說明,他舉例:當年的他在讀某二專時,想要從「機械製造科」轉到「化工科」,不過因為當時化工科規定必須補修許多學分、勢必得多讀一年才能畢業……,他在考慮金錢支出、時間耗費之後,決定不轉科,但心裡卻「耿耿於懷、不甘心…」

>>>我該如何幫助A君呢?

具有博士學位的案主A君已經協談過很長一段時間,起初他的主訴是 「兒子上了高中之後,不但用自己打工的錢去購買違法的權利車(機車)、經常凌晨才回家、無照駕駛出車禍、逃避警方酒測攔檢被處高額罰金、觸犯毒品防治條例被判保護管束……」,於是他天天都在擔心兒子會不會又闖禍,導致他心神耗弱、幾乎要罹患憂鬱症……

 

經過多次協談,A君認識了基督信仰,知道 「一個人一輩子最多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正如聖經箴言4:23:【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這裡的【心】就是指「自由意志」,而後者的管理得當與否,將決定一個人的一輩子是過得勞苦愁煩,還是平安喜樂。

 

A君努力地學習,在理性上他知道「已經成年的兒子應該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父母不可能一輩子保護子女免於犯錯」,他也知道他的擔心並不能解決問題……,不過現實的情況是,只要兒子在上學以外的時間出門,他都會非常擔心、深怕兒子又會捅出什麼簍子……

 

我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幫助A君認識「自由意志」以及如何鍛鍊它>>>

 

運用「自由意志」>> 做出某個決定 >> 產生某種結果 >> 自己為結果負責

 

在協談過程中,A君逐步反省,身為父親的他,為了避免兒子真的被關進監獄、身敗名裂,於是千方百計地設法阻止、多次陪同出入少年法庭、定期跟保護官見面求情、禁止兒子騎機車、由他每日開車接送兒子上下學、甚至於接送兒子去加油站打工……;

我告訴A君,表面上看起來,他很愛護兒子、千方百計地想要阻止兒子落入絕境(其實就是真的被關進監牢…),不過他的努力不僅沒有長期的效果,反而導致兒子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出了事反正有父親會幫忙收拾殘局…),也把自己弄得壓力破表(兒子一出門,他就開始擔心焦慮…)、罹患憂鬱症。

更進一步分析,A君其實是長期破壞(侵犯、剝奪)兒子對於「自由意志」的操練……

 

A君認同上述觀念,於是每次協談時我都會提醒他,跟兒子溝通時,必須隨時問自己一句:「這是誰的『自由意志』該去管理的事?」

 

某次協談後,A君在筆記中記錄:自由意志是中性的,沒有好壞,會隨著當事人的成長過程動態地變化,所以才有所謂的”昨是今非或昨非今是”的情形發生。以我的自由意志為例,以前的我誤認為自由意志是函數,外在環境是自變數,i.e.當外在環境有所改變時,我的自由意志也一定會隨之變化,我的行為也是如此,所以我的內心沒有平安(peace)可言,做過決定後,內心也無法與該決定和平共處。

現在的我領悟到,自由意志是我可以控制的最大自變數,我可以獨立地掌控它,

即使外在環境改變時,我仍然可以調整我的自由意志決定,以符合我的價值觀或長期利益。

自由意志雙圈

有了以上的基礎,因此當我想要幫助A君處理「不甘心」的心結時,聖靈賜給我一個圖形(如附圖):

 

當A君是「甲方」時,他所遇到的人、事、物都可以用「乙方」作為通稱。

甲、乙兩個圓圈的重疊部分,就是跟雙方有關的事件(談話、溝通、衝突、爭吵……)。在重疊的部分中,乍看之下甲、乙雙方似乎都有管轄權,雙方都認為自己的主張是「對的」,說出來的第一個字通常是「你」,例如:「你老是…、你每次都…、你為什麼要…、你為何不能…」,結果就是導致「衝突、爭吵……」,雙方都不快樂!

想要避免上述令雙方都不快樂的結果,最simple and effective 的方法就是在重疊部分畫出一條「中線」(粗黑線),我稱它為「自由意志管轄範圍」,它跟國際海洋法所規範的「領海」觀念類似,也就是當甲國跟乙國的領海(12海里)有所重疊時,最合理、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在該重疊海域畫出一條「中線」,兩國的船隻各自在該國的海域內航行、不去越過「中線」……,此時說出來的第一個字通常是「我」,例如:「我應該…、我可以…、我打算…、我決定…」,於是爭議或衝突就能降到最低。

 

經過我的說明,A君立刻看懂了,原來他過去努力地為兒子收拾殘局、千方百計地想要阻止兒子落入絕境(被關進監牢)……,他的作為就是屢屢闖入了兒子(乙方)斜線的部份,結果是造成混亂,兒子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出了事反正有父親會幫忙收拾殘局…),A君也把自己弄得壓力破表(兒子一出門,他就開始擔心焦慮…)、罹患憂鬱症。

A君更進一步明白,在處理父子關係時,他必須隨時問自己:「這是誰的『自由意志』該去管理的事?」如果是兒子的,他就應當給予「尊重」,好讓兒子有機會鍛鍊其「自由意志」(做了某個決定、就對該決定的結果負全責…)

 

聽過A君的陳述,我加碼地提醒他,如果他已經弄懂了如何處理父子關係的衝突,那麼他過去諸多「不甘心」的內在衝突,也可以依照附圖比照辦理,例如當年讀二專時要不要轉科一事,「甲方」仍然是A君,「乙方」則是化工科的種種規定,如果A君不斷質疑化工科的種種規定不合理,那麼他等同是「把船隻駛入乙方斜線的部份」,結果就是引起紛亂、他的心裡出現「不甘心」的內在衝突;相反地,如果A君認真地計算自己經濟的來源(「我」有多少錢…)、打算何時畢業好再拿更高的學位(「我」有多少時間…),那麼他就是「把船隻航行在甲方橫線的部份」,就不會引起紛亂,做完決定也不會「不甘心」。

 

協談結束時,我將所畫的圖送給A君(類似一張處方箋),A君表示獲益良多,我也覺得很高興。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