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說再見(六)(大手牽小手)
多年前,我曾經照顧過一位年僅十一歲的腦癌末期C君。理論上十一歲的癌症病患應該住進小兒血液腫瘤科病房,不過醫院當時並沒有這類的小兒科醫師,而當時的小兒科主任也希望病患由我收治,所以C君就成為我的病人。對於我而言,要照顧一個 […]
多年前,我曾經照顧過一位年僅十一歲的腦癌末期C君。理論上十一歲的癌症病患應該住進小兒血液腫瘤科病房,不過醫院當時並沒有這類的小兒科醫師,而當時的小兒科主任也希望病患由我收治,所以C君就成為我的病人。對於我而言,要照顧一個 […]
寫到這裡,我想起大約二十年前,我曾經照顧過一位三十八歲的C女士,她原先在某科技公司上班,後來罹患末期肝癌,最後找我收治。由於生病的緣故,C女士變得非常消瘦,全身發黃,腹部腫脹,身體的形象和生病前有很大的差異。在住院期間,
聽過F君的神奇之旅,我發現愛是永不止息(”Love never fails”)真是好用,它竟然可以幫助抽象思考能力還不成熟的孩童,正確地面對”一般的分離”。如果我把它推衍,將它應用在”極致的分離”(那就是死亡),應該也會
(承上文)長大後,離開爸媽家到學校住宿,我幾乎每天都在哭,打電話跟媽媽說”我要回家,求你來接我回家,我不要留在這裡……”。我對分離的焦慮和悲傷並沒有隨著年齡的長大、時間的過去而淡去,只是我知道哭也沒有用。 後來結了婚,雖
上述不知道如何面對分離的問題,並不僅限於親子之間,先前有一則新聞,也披露了同樣的問題,標題是「另類良師 暖心役男退伍 200童哭抱:葳哥別走」 2017年05月28日【綜合報導】暖心大男孩!基隆市一名教育替代役男,服役期
106年3月中旬,我接受了某讀書會的邀請,做了一場討論善終的演講。結束後,主辦人W君跟我提到另一個議題,是”如何跟孩子談死亡”!我笑著回答說:「這是個很困難的議題,不過我倒是有些心得,先講結論好了,那就是跟孩子談論死亡這
106年6月下旬某一天在吃員工餐時,大家不自覺地又聊到吃東西。A大廚表示,住家當地的餐廳,特別是那些有很多人光顧的店,他幾乎都吃過了。每一次去那種高朋滿座的餐廳用餐,他都會在心裡想:「這家店的菜色,有何特別之處?」不過,
106年6月某一天,我在臉書上面,看到嘉義市陽明醫院院長、骨科S醫師在臉書貼文指出,「醫療崩壞又一例。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不會處理褥瘡?」他表示有台北的某醫學中心整外醫師,把一名有15公分大褥瘡患者,從台北硬是轉到嘉義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