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者 vs 陪伴者

分享這篇文章:

110年8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案主是一位正值青春期的A君,他經常跟父親發生言語上的衝突,導致父子關係緊張,例如:某一天,父親用line傳給A君一個關於影片製作的網站。隔天,父親看到A君在客廳看電視,於是對A君說:「這個你會有興趣、很有用,而且你在家都沒事做…」

 

聽到「你在家都沒事做…」,A君很不舒服,因為他最近利用暑假時間努力地練習題目準備SAT考試,並非「沒事做…」,於是A君反問父親:「你知道我今天早上做了多少SAT的題目嗎?」

父親回答:「你又沒有跟我講!」接下來大聲抱怨地說:「什麼事都要我問、你才會說嗎?」

接下來,A君什麼話都不想再講,因為他判定父親不負責任、幼稚……

 

當然,經過多次協談,我已經知道上述衝突場景,不過是「冰山的一角」,而「冰山的主體」是「溝通不良」,於是我跟曾經去過教會一段時間的A君(自陳曾經讀過一遍聖經)說明幾個跟人際溝通有關的聖經教導,包括「上帝賜給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一個人一輩子最多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也就是溝通時,必須先說出對方動機良善或做得好的部份,接著才提醒對方做得不好或是需要改善的部分…」

 

我對A君分析,父親的言語(你在家都沒事做…),從字面上來看,確實侵犯了A君的自由意志,不過按照聖經在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經過一番思考(等同快快的聽…),我認為父親的「動機」是關心A君、希望他學到某些有用的電腦工具……,不過說話的「方法」不恰當惹怒了A君……,所以我建議A君按照上述教導回覆父親(是在前、不是在後):「你把該網站的資料傳給我、希望我能學會使用該軟體做好跟學習有關的影片…,你的關心(好意)我收到了;不過,我今早上已經做了60題SAT,並非「沒事做…」,你剛剛那句「你在家都沒事做…」讓我覺得被全盤否定,我心裡不舒服…」

以上是A君管理好自己的「自由意志」可以說出的話,至於父親會如何回應,那就給予尊重。

不過,按照一般的人性,我推論父親不可能再說出「你又沒有跟我講…,什麼事都需要我問你才會說嗎?」因為A君已經清楚表達「我今早上已經做了60題SAT…」

如果父親沒說出後面一段話,那麼A君也就不會生氣、失望地判定「父親不負責任、幼稚……」

於是整件事就會有所「改變」(轉機)……

 

當我費盡心思,努力幫助A君試圖解決父子關係長久衝突的困境時,A君以有點輕蔑的口吻表示,他不覺得人生需要學習管理「自由意志」、不認為父親關心他而是逃避責任、也不覺得父親未來會有任何改變……

 

剎那間,我被A君惹怒了,心裡的OS是:「OOXX、XXOOXXX……」,於是我說出:「如果沒有共識,協談就是浪費時間!」

離開診間回到家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為何發怒?答案是,我費盡心思、運用聖經教導A君如何突破困境學習跟父親溝通的一番分析整理,不被A君接受,導致我有了負面情緒。也就是說,我在扮演「教導者」的角色上遇到挫折,所以我生氣不高興!

 

此時,心裡面有一個微小(出自聖靈)的聲音提醒我:「你不需要一直扮演『教導者』,你可以學習在某些場合成為一位『陪伴者』!」

 

剎那間我看懂了「我的問題(困境)」,那就是過去數十年的醫療工作讓我在病房同仁、住院醫師、醫師助理、家屬、病人……面前,一直擔任「教導者」;

現在,上帝希望我踏出早已習慣的角色(舒適圈),開始學習當一位『陪伴者』(陪伴對方慢慢成熟長大),等同是擴張了我的生命境界!

 

接下來,我問自己:「我為何願意(想要)改變角色,而不是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受教、自以為是、幼稚……),接著順理成章地停止跟A君的協談呢?」

我的答案是因為我「愛(護)、關心」A君,畢竟他只有16-7歲、日子過得很不快樂、人生的經驗很有限……

 

我接著聯想到歌林多前書13:4—8 “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驕傲),不做害羞(魯莽)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我發現當我將角色從『教導者』轉換成『陪伴者』後,我比較可以對A君【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換句話說,在協談中,我將自己的看法、觀點講出來,至於A君接不接受則尊重他(的自由意志),如此一來,我就不容易生氣(【不輕易發怒…】),同時我也會願意為A君禱告,期待神幫助他早日看懂父親關心子女的良善「動機」、明白聖經真理的實用性,於是我做到了【凡事盼望】……

 

後續門診時,我將上述心路歷程慢慢地、清楚地講給A君聽,他沒有明確地表達內心的感受,不過他希望未來還是可以來「快樂門診」跟我協談,我則是表示歡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