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工作坊(九之五)(變質的婚姻)

分享這篇文章:

我繼續說明,在一般狀況下,當求婚成功、兩人決定結婚時,夫妻之間應該是充滿甜蜜和快樂的,如同聖經在創世紀2:21-23所記載的:【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此時,兩人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創世紀 2:24所記載的:【二人成為一體…】。

正式結婚後,日子充滿著柴米油鹽醬醋茶、奶瓶、尿布、睡眠不足、孩子哭鬧、房事不協調、先生認為自己的媽媽(妻子的婆婆)最重要、妻子認為自己的父母(先生的岳父母)最重要、妻子認為孩子的重要性比先生來得高(看到先生不會帶孩子就數落先生)……,

加上夫妻兩個人從未對於「婚姻的目標」取得共識(沒有共識則一定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從未學習過聖經中simple and effective的溝通法則,兩個人都使用天然人的鐘擺模式(不是 fight 就是 flight)來面對彼此,於是夫妻兩人不再是親密的【一體】,而是兩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越來越疏離……。

此時,兩人之間不再是甜蜜快樂(吸引力),而是充斥著憤怒、不滿、怨懟…(排斥力),這時候只要出現第三者,對某一方表現出溝通的前兩步驟,也就是傾聽(了解)、同理(接納),某一方就會感受到關心、體貼、愛護…(吸引力),於是「外遇」很自然地就發生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何結婚越久,兩人之間的紅線、地雷、痛處……會越來越多呢?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它符合心理學家Maslow的層次需求理論,舉個結婚多年的夫妻來說,兩人年輕時,為了解決家裡經濟上的壓力,兩個人專心一意地賺錢打拼、克服困難、拉拔孩子長大……,在這個時期,食衣住行問題的解決就能帶給他們絕大部分的滿足;

不過,兩個人雖然目標看似一致、生活中沒有太大的衝突,並不表示兩個人就能夠進行有效、深度的溝通。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夫妻兩人整個生活的焦點都是放在處理各種「事情」上面,所進行的溝通也著眼於理性所能明白的「事情」上面;在這個時期,兩人都自動地把自己對於「心情(情緒)」的需求壓到最低,因此兩個人就算在「心情(情緒)」方面沒有養成良好的溝通習慣,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當然旁邊的人也就完全看不出來。

不僅如此,旁邊的人還會肯定、稱讚他們,因為大家都看到他們的經濟狀況改善了、兒女長大出社會有了工作、結了婚有了第三代、還會拿錢回來給兩老……,說不定還會認為他們是「模範夫妻」!

幾十年過去了,兒女都長大離家了,經濟不再是壓力之後,人們開始會尋求更高層次的滿足,例如愛與被愛、了解人也被了解、自我實現、更深的快樂、找到生命的意義……。

這類的需求都是很抽象的,如果夫妻兩人沒有從年輕時就養成「良好的溝通模式」,那麼當他們走到此一階段時,他們通常是無法彼此談論、傾訴的,一來是自己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表達這類抽象的內在情緒,二來是害怕講出來會被對方揶揄、嘲諷;

當這類最深層、最需要被另一半了解的需求,無法從配偶身上得到滿足後,人們就會自動地尋找其他管道或是使用替代品,男人用男人的方式或替代品、女人用女人的方式或替代品(請大家自行填入各種答案);

這時候,如果遇到自己以為的心靈伴侶(Soulmate),進而發展出不當的男女關係就不是什麼會讓人費解、驚訝的情節了。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