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工作坊(九之二)(不當的模式)

分享這篇文章:

接下來,我請學員寫下自己心情不好或壓力很大時(跟另一半無關),通常會怎麼辦(做些什麼)?

「跟先生說或朋友說,買東西(平常就有在考慮的)、做SPA、上髮廊洗頭,善待自己…」、

「看書吸收新知、聽名人演講、轉移注意力、休息…」、

「找不相關的人訴苦…」、

「先喝杯微糖溫紅茶,然後跟先生講或朋友講…」、

「看手機、睡覺,有時會購物…」、

「沈默不說話,外出走路5公里…」、

看過上述答案,我心裡起了個疑問,似乎「上網花錢買東西」的比例並不高,那社會上有那麼多購物平台是要如何生存呢???

 

接下來,我請學員寫下先生心情不好或壓力很大時(跟另一半無關),通常會怎麼辦(做些什麼)?

「運動、打球、說話語氣不好、兇小孩、滑手機放空…,等心情好一點時才會跟我提事發經過…」、

「自己一個人看電視或看電影,或是上班中突然下午請假然後帶我和孩子們出去玩…」、

「先生會找職場上認識的男性友人講電話…」、

「跟我講、跑步…」、

「看手機、睡覺,要到一定的狀況,先生會先喝一點酒,然後跟我說…」、

「沈默不說話、滑手機、看電視但是把聲音關掉、看MoMo台購物…」、

看過上述答案,我心裡想的是,在我輔導過幾個外遇個案的過程中,發現「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常常是發生外遇的助燃劑」。反過來講,如果先生跟妻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挫折時,能提供協助的對象並非自己的另一半,那不就讓第三者有機可乘?如果能幫助抒壓的方法跟另一半無關,那麼配偶的特殊地位不就被取代(架空)了,如此一來,就算沒發生外遇,兩個人之間也沒有甜蜜和快樂,不是嗎!

講到這裡,我想起一部二十多年前的電影「再生之旅」,劇情是描述一位外科名醫,某一天因為罹患癌症,從醫生變成病患的故事。內容摘要是:

威廉赫特飾演一名不喜歡涉入病人情緒的冷血外科醫生,醫術高明,但對病人的態度卻不是很好,無法關心病人的心理層面。他並不壞,只是從未經歷過病痛、死亡,因此對病患缺乏同理心。

電影一開始,他就在手術房裡搶救了一位跳樓自殺的年輕人,他邊作手術邊放著喧鬧的歌;手術成功後,他戲謔地說:「下次自殺要選高一點的地方跳,比較容易成功。」

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直咳個不停,終於到了不得不求助於其他專科醫生的時候。
接下來,他百般掙扎地坐在候診室裡候診,對於同樣也是醫師身分的他,以病人的身分坐在那裡,簡直就是如坐針氈,可是為了查明病因,他不得不耐著性子和一群缺乏同理心的醫護人員耗著……
當然,同僚為他安排了最有名氣的耳鼻喉科醫生,是個女性,而且長的很漂亮,一開始他的醫療團隊還戲謔地開玩笑,彷彿漂亮的女生醫術不可能多高明似的,但這位女醫生從頭到尾不苟言笑、極其專業,沒多久之後便用很冷酷的聲音對他說:「你得了喉癌。」

從這裡開始,男主角的角色從醫生轉變成病患,他發覺醫院裡充斥著許多問題,不過最大的困擾,還是他向來以強者自居,無法接受自己轉變成為弱者……,他不僅要求自己仍是醫療團隊成員,不肯讓同事代勞操刀,甚至面對醫院種種不合理,他都以強者姿態發脾氣。

不過他的病情比想像中來得嚴重,雖然癌細胞沒有轉移,但是卻必須開刀。面對可能來臨的死亡,他的心情大起大落。雖然會害怕、有軟弱,他卻無法對自己最親密的太太講,因為他太習慣在妻兒面前展現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強者,所以這段時間,他最好的、無所不談的朋友,竟然是另一個因為被醫師誤診、病情已至腦癌末期的異性友人。

他的妻子完全不知道他心理的狀況,也不知如何幫助他,只好繼續過著她舊有的生活。矛盾的是,當他在心理脆弱時卻發現太太仍照常過日子,這讓他既沮喪又憤怒。後來妻子終於發現,每當他有需要時,尋求幫助的對象竟然不是她而是另一個女人,這讓她非常的受傷,她感覺自己雖然已婚,卻比任何人都孤單……

當然,接下來劇情有著其他發展,不過就面對壓力/挫折時的夫妻關係而言,我相信兩個人都是非常痛苦的!

不僅如此,有些先生會「兇小孩」…,如此一來不就製造出另一個問題(衝突)嗎?孩子還小不會(不懂得)反抗,不過這並不代表孩子的心靈不會受傷呀!

我還想到,上述諸多模式勢必會成為孩子們學習、模仿的樣本。長大以後,他們就還是用上述模式來面對壓力/挫折…,於是問題就進入了一種循環,一種不良的循環!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