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來到尾聲,我對同學們提到一個很實用的溝通工具,我稱它為「團隊合作的潤滑劑」,所引用的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 Maslow的「層次需求理論」(如附圖),大意是人們的需求像是一個金字塔,當下一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們就會尋求上一層的需求。當人們吃得飽、穿得暖、有地方居住之後,就會尋求愛、被愛、歸屬感、娛樂、被重視、自我實現、找到活著的意義……;
同樣的道理,人們在職場上,除了得到適當的金錢、職位的升遷做為報酬之外,也會尋找更深一層的需求。在許多深一層的需求裡面,有一種需求是經常被大家所忽略的,那就是每個人(長官、部屬、師長、同學……)都需要被肯定、被稱讚!
如果我今天沒有特別講出來,大家可能不會注意,不過同學只要回顧自己成長的過程,大家為何要努力讀書、讀大學、考上國立大學的研究所……,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動機,那就是想要出人頭地,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希望被肯定、被稱讚!
這樣的需求是很強烈的,就像是肚子餓會想吃東西、嘴巴渴了會想喝水……,不過很可惜的是,在我們社會上或是職場上,傳統的作法是「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結果是大家「需要被肯定、被稱讚」的人性需求都沒有被滿足,於是所有人都處在飢渴當中。
這樣的窘境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也是違反聖經教導的,解決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依照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事情做對就給予肯定)、(事情做好就給予讚美)……,請大家注意,「是」在前,「不是」在後,用意是提醒我們,眼光應該先看到對方「是」的部分,也就是先重視對方「已經做到的事或做出的努力」,然後把它「說出來(表達出來)」,對方就會覺得「被肯定、被稱讚」,就是這麼簡單。
我繼續說明,就舉這次演講來說,Y同學在臉書上面找到我,花了一些時間讀過我在臉書上面的文章,知道我對人際溝通有所研究,因此跟我敲定了今天演講的題目;此外,他還用Email 跟我聯絡了三、四次,確認我會準時出席。如果今天的演講內容聽到這裡,大家覺得有些收穫,那麼大家可不可以鼓鼓掌,表示對Y同學的肯定、稱讚呢?
聽到這裡,學生們都熱烈的鼓掌。
接下來,我詢問Y同學:「當你受到大家的肯定、稱讚,心裡有何感受呢?」
Y同學說:「很高興呀,很溫暖。」
我說:「當你覺得很高興很溫暖,你是不是也可能會去肯定、稱讚另一位同學呢?」Y同學說:「會呀!」
我說:「這就對了,團體中,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地肯定、稱讚另一個人,整個團隊就會起變化,就會有更多人被鼓勵、被肯定,結果是大家的需求都被滿足,大家都很快樂!」
我繼續表示,今天的演講時間是下午 1:20開始,我個人在12:55就來到教室。你們的黃老師大約是在1:05就來到教室跟我打招呼,還詢問我教室的燈光需不需要調整……,這樣的過程就等同於是對我個人的重視、肯定,我自然會覺得很愉快,於是講起課來也格外帶勁,你們的收穫也會更多,不是嗎!
此外,我還發現黃老師整堂課都坐在後面聽,其實他沒有必要如此做,不過他選擇這樣做,代表他很關心同學的上課情形,這樣的老師應不應該給予肯定、稱讚呢?聽到這裡,學生們都熱烈的鼓掌。
我繼續表示,上述潤滑劑不限於職場,家庭裡也很好用,例如在家裡,一位全職的家庭主婦忙碌了一整天,如果老公回家的第一句話是說:「太太,你辛苦了,把家裡打理得如此舒適!」
或是孩子回到家的第一句話是說:「媽媽謝謝你,幫我帶了一個美味的便當,同學都很羨慕我喔!」
我相信這位家庭主婦一整天的疲憊,應該會立刻煙消雲散,因為她受到適當的肯定、稱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