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9月下旬某一天,我在水果日報看到一則報導,標題是【名人案例】「鈴木一朗 魔鬼訓練留陰影 父子關係回不去」內容是:剛退役的大聯盟職棒選手鈴木一朗,雖然由父親一手栽培到大、成為棒球選手,但與父親關係卻始終不睦,甚至連鈴木一朗最後引退的日本賽事,都沒邀請父親到場參加。父子關係陷入長期冷戰,已經多年未曾見面說話。
鈴木一朗的棒球啟蒙老師是爸爸,爸爸教右撇子的鈴木一朗用左手打擊,在附近的公園,每天做著一樣的事情:傳球50次、打200球、守備練習50球;晚上他們去名古屋機場附近,練打250至300顆球,每年365天重複練習。
鈴木一朗曾在國小作文中寫道,有一次不想練球,爸爸憤怒的朝他丟擲棒球,直接瞄準他的臉。
長大後有次鈴木一朗受訪時,記者拿他父親寫的書問他,書中寫到父子兩人一起訓練的樂趣等等,鈴木一朗直接用英文稱自己的父親為「騙子」,他父親訓練他的方式很野蠻,在他身上烙下長久的印記,「無論好的還是那些不好的」。
………………
看過上述內容,我覺得很驚訝也很難過,父子兩人之間原本有著密切的親情,最後卻陷入冷戰、疏離……,這樣的過程讓我聯想到「快樂門診」的一位案主F君,她曾經提到,女兒在田徑上有天分與不錯的表現,因此大學時代是田徑隊的先生對於女兒非常支持、投入,他花了很多心力觀看國內外運動相關影片,常常半夜還在研究,甚至主動跟教練討論…,想要幫助女兒成為更頂尖的運動選手。
有一陣子,先生費心地研究如何有效率地訓練女兒的體能與技巧,他統整了國內外運動訓練的方法與內容,開了一套訓練課表,打算要帶著女兒一周至少三個晚上去運動場受訓……;不過,因為女兒做事情效率不高,光是忙課業或是練鋼琴小提琴等等,就已經時間不夠,現在一周還要至少要騰出兩三個晚上去運動場操練, 而每次去都至少兩三個小時,導致女兒覺得體能上疲累之外,也覺得自己學業準備不完,鋼琴小提琴也沒有辦法好好練習,甚至有時候是餓著肚子去操練,回來九點多才吃晚餐。女兒覺得辛苦、負荷不了,於是臉上常有不悅的表情也會跟F君抱怨,而先生則是認為女兒態度上不夠積極、不上進……
有一次,女兒流感發燒在家修養(訓練計劃當然也中斷),到了第四天晚上,先生看到女兒已經好很多,於是就迫不及待地帶女兒去運動場練習體能,結果不到30分鐘,先生氣沖沖地自己一個人單獨回家,竟然把女兒一個人丟在運動場……。F君知道之後, 帶著滿心的著急與無奈趕緊去運動場找女兒,結果看到女兒一個人坐在運動場上的角落發呆,她堅持自己態度沒有不好,也沒有說不想練習,她不知道為什麼爸爸那麼愛生氣……。接下來,她不肯回家,堅持完成先生開的課表,練習完才回家。回到家之後,先生指桑罵槐地數落女兒……。
F君夾在先生與女兒之間,覺得很為難……
根據F君的陳述,其實類似的衝突(冰山的一角)常常出現,不過「冰山的主體」很明顯,那就是溝通不良,雙方的動機都是良善的、都沒有惡意,不過卻被對方做出錯誤的解讀,結果是雙方都不高興。
該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
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F君全家三個人都來學習上述的溝通方法,不過現實上只有F君來到門診,於是我勉勵她,把她可以做的部分給做好,例如對先生說明:「我看到你很用心想要培養女兒…」、「我看到你願意花時間在女兒身上…」、「我看出你想要幫助女兒有所突破…」,以上屬於【是、就說是】;
不過「女兒時間有限,無法兼顧課業、才藝和訓練…」、「女兒體力有限,無法同時應付課業、才藝和訓練…」、「女兒其實是做不到,而不是故意要違逆你的好意…」,以上屬於【不是、就說不是】。
請注意【是】在前、【不是】在後。
接下來,對女兒說明:「我看到妳的時間有限,無法兼顧課業、才藝和訓練…」、「我看出妳的體力有限,無法同時應付課業、才藝和訓練…」、「我看懂妳其實是做不到,而不是故意要違逆爸爸的好意…」,以上屬於【是、就說是】;
不過「爸爸很用心想要培養妳,卻帶給妳太多壓力…」、「爸爸願意花時間在妳身上,卻超過你的負荷…」、「爸爸想要幫助妳有所突破,卻沒顧慮到妳生病才剛好…」,以上屬於【不是、就說不是】。
同樣地,【是】在前、【不是】在後。
聽完我的詳細說明,F君表示明白。我接著勉勵她,按照上述方法去做,確實不容易,不過這就是正確的「示範」也是「身教」,接下來還可以設法把上述溝通方法教會先生和女兒。如果先生和女兒都學會了,那麼許多美好的事就會不斷出現,不僅是父女關係變得和睦,先生和女兒對其他人的溝通也會變得順暢,結果是大家都很快樂。
我不認識「鈴木一朗」,不過我認識F君,我希望曾經發生在前者的故事,不要複製在F君的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