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 vs 合作

分享這篇文章:

111年6月下旬某一天,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不擅長衝突的人,也不擅長合作!」這句話吸引了我,於是我拿自己開始作分析。在多年的醫療工作裡,我自認為跟其他科室的互動(或合作)算是良好的,其中的關鍵是我經常會思考,對方(例如某某外科醫師)擅長什麼?不喜歡什麼?

接下來,我會跟對方在他擅長的領域合作(例如請對方幫我的病人執行他所擅長的手術),當對方的病人病情惡化走到末期,我會主動接手,因為我知道他不習慣照顧末期病人。

至於我「擅不擅長衝突」就不易下定論了,不過我自己可以確定的是我「並不會害怕跟人起衝突」,具體的例子就是在照顧病患的醫療領域中,「癌症的病情告知」一直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許多醫師會配合家屬的要求而對病患隱瞞病情,不過我堅持「病人有知道病情的權利」,理由不僅是「醫療法」跟「醫師法」都有明文規定,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人是天父上帝所創造的,而從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中,我知道神已經將「自由意志」賜給每個人。

既然如此,我就不能剝奪病人「知道病情的權利」,因為唯有詳細知道自己的病情,病患本人才能行使其「自由意志」、才能決定要不要接受某種醫療,因為每一種醫療方式都有其副作用……

行醫多年,我始終堅持上述觀念,不過有許多癌症病患的家屬無法認同,他們明示或暗示我「不可以告知癌症病名、不可以說明癌症期別、更不可預測存活期限……」,我則是從未答應或妥協,結果就是「起衝突」,家屬很生氣地寫信到院長室投訴「韋醫師沒有醫德,竟然……」,我則是不為所動……,於是我很清楚,眾多家屬對我是「褒貶不一」!

 

「快樂門診」開設了3年半,我發現許多案主跟我不一樣,他們「害怕跟人起衝突」(特別是跟配偶或是家人),結果是雙方的關係越來越不良(或疏離,就是俗稱的「冷戰」)。

當我仔細分析,這類案主因為「害怕跟人起衝突」,於是她(他)必須用某種方式來「處理可能發生的人際衝突」(也就是 cope with),最常見的模式是「為對方找理由以說服自己對方其實沒那麼不好,所以我不必跟他正面衝突…」,其次的模式是「承認自己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以說服自己其實沒資格跟對方爭執什麼,所以也就不必跟他正面衝突…」;更簡要地說,其實就是「逃避衝突、避免吵架」!

 

談到「逃避衝突、避免吵架」,我聯想到網路上某一篇文章的標題「能吵架的關係才是健康的關係」,內容提到:吵架是高濃度的溝通與交流,是信任。很多人跟我說他們不喜歡衝突、害怕吵架,所以他們小心翼翼地維護著某段關係。但我們的觀察卻是,當他們害怕衝突而選擇忍氣吞聲,對於關係的和諧並沒有什麼用, 甚至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他們會以不想給對方造成傷害為由選擇不吵架,結果卻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從我的觀念來看,既然有許多人選擇「逃避衝突、避免吵架」,那麼它必定有某些「好處、優點」,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可以避免當下、面對面時的尷尬、怒氣、情緒…」,我稱它為「短多」!

不過,可以推論而得的是「雙方一定不會有實質的溝通(因為雙方都沒有(不願)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感受…)」,結果當然是雙方的歧見就永遠是歧見、沒有共識就永遠沒有共識,關係必定越來越疏離,我稱它為「長空」!

是就說是(燈塔)

如果「逃避衝突、避免吵架」的人際溝通模式是「短多長空」,那麼應該就有一種人際溝通模式是「短空長多」,那就是「用適當的方式面對衝突」,具體的SOP就寫在聖經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其中的關鍵是某甲「是、就說是」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動機、原因、感受…)、讓某乙知道!

此一過程並不容易,因為某甲必須將自己看不見的部分(i.e. 內心的想法(動機、原因、感受…))用語言或文字清楚地表達出來,好讓某乙看懂(明白);此一過程同時具有風險,因為當某甲如此做(等同是揭露自己),他並不知道某乙會如何回應?是正面善意還是負面惡意?於是我稱它為「短空」!

如果某甲按照上述SOP去跟某乙溝通,結果有兩種。第一種是某乙用負面惡意的方式作回應,此時某甲雖然會受傷、難過,不過某甲並沒有「委曲求全、矮化自我」,於是某甲可以善用「自由意志」來決定未來要不要跟某乙繼續往來;

第二種是某乙用正面善意的方式作回應,甚至某乙也有樣學樣地將自己看不見的部分(i.e. 內心的想法(動機、原因、感受…))用語言或文字清楚地表達出來,好讓某甲看懂(明白),接下來兩人拿出「理性」來溝通,雙方很容易(有機會)達成「共識」,彼此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緊密(和睦);

不管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結果,都比「逃避衝突、避免吵架」所導致的「長空」來得好,於是我稱它為「長多」。

……………

在門診中,我將上述原理對A君說明,因為長期協談下來,我看懂A君在親密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當中,習慣「逃避衝突、避免吵架」。

進一步地說,A君「不會生氣」(不知道如何發怒),因為發生人際衝突時,她習慣「為對方找理由以說服自己對方其實沒那麼不好,所以我不必跟他正面衝突…」,或是「承認自己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以說服自己其實沒資格跟對方爭執什麼,所以也就不必跟他正面衝突…」,導致她的夫妻關係變得疏離。

A君想要有所改變,也願意認識神,於是我建議A君,按照上述雅各書的教導,當跟先生發生不愉快或衝突時,不要「逃避衝突、避免吵架」,而是【是、就說是】地告訴先生她喜歡這樣被對待、【不是、就說不是】地告訴先生她不喜歡那樣被對待……。幾次操練之後,A君看懂先生在許多方面不了解她(最主要的原因是A君過去沒有清楚地說出來),同時發現先生願意改變、願意用A君喜歡的方式來對待她,於是夫妻關係變得甜蜜。

………………

有許多人覺得韋醫師的文章習慣寫得很長、不符合現代網路上的潮流,不過我喜歡詳細地說明某些觀念,尤其是來自聖經simple and effective的真理。

 

今天,如果有讀者很有耐心地讀到這裡,那麼我將給出一個彩蛋,那就是文章最前面寫信到院長室投訴「韋醫師沒有醫德,竟然當眾宣判死刑,如果院方不處理(給個交代),家屬要召開記者會……」,接下來家屬就把病人S君帶到台北就醫。沒想到,因為S君已經是癌末,幾家大醫院(包括醫學中心)都不願收治、都勸家屬「原先在那裡看、就回那裡看……」,家屬無奈地把病人帶回來找我。

我二話不說地收治S君,而S君對我非常信任,套句醫療術語就是「醫病關係良好」(這裡的「病」是指病人而非家屬),原因是我曾經對S君「說真話」,而非「隱瞞病情」。

我用緩和醫療的方式照顧S君,經過半年多,S君平順地過世。我以為故事(衝突)到此落幕,沒想到過了一年,S君的妻子竟罹患了另一種末期癌症,家屬再度將她帶來我的門診,經過二年多的照顧,她也平順地離世。

 

文章最後,請網友自行評斷 「不擅長衝突的人,也不擅長合作」這句話是否可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