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罹患「過動症」!?(五)
協談結束前,我除了約定下一次協談時間,接著一面為L君母子禱告,一面想到網路上的一則文章:「是壞孩子,還是受了傷的孩子?—-從美國『創傷知情學校』談起」,內容摘要是: 在美國加州,有一群老師正在接受關於兒童創傷 […]
協談結束前,我除了約定下一次協談時間,接著一面為L君母子禱告,一面想到網路上的一則文章:「是壞孩子,還是受了傷的孩子?—-從美國『創傷知情學校』談起」,內容摘要是: 在美國加州,有一群老師正在接受關於兒童創傷 […]
媽媽L君表示,兒子從讀幼稚園,就容易跟人衝突。剛開始是一位固定對象,對方很愛玩、兩人經常鬥嘴,進而打架。 國小時成績中上,兒子曾經因為小事而做出誇張的反應(例如被同學從背後抱住,他嚇得大叫……),逐漸地同學刻意跟他疏離,
當我重新讀過「! vs ?」,我發現裡面的原理一樣適用於面對疑似過動兒的案例。也就是說,在面對疑似過動兒的案例時,老師可以直接將「!」貼在孩子頭上,認定孩子就是「故意把佈告欄撕毀拿椅子砸同學、一直把笛子吹出聲音搞叛逆、故
到底,台灣目前有多少正在服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人類社會結構與集體氛圍是否會影響對該疾病的診斷?過動兒越來越多,是因為診斷技術的純熟,還是因為現在的教育環境,無法容忍越趨多元的孩子樣貌? 醫療強調的
108年12月中旬,案主L君帶著讀國二的兒子Y君來看診,原因是學校老師要求L君一定要帶兒子去看醫師,目的是鑑定兒子是否罹患「過動症」。就我記憶所及,這是快樂門診第三次有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兒子來協談。 第一次是兒子被懷疑罹患
108年12月初在「快樂門診」中,協談過多次的案主B君表示,她兒子先前被診斷為過動症,開始長期服用藥物。最近,她帶著兒子至兒童心智科回診,醫師認為兒子有各種障礙(經常爆粗口、說出白目的話……),於是診斷他罹患「亞斯伯格症
108年11月中旬,初次有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年輕人B君,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到「快樂門診」。當然,求診的目的並非要我開藥治療B君的精神疾病,而是媽媽希望能找到更多管道來幫助B君。 該如何提供協助呢?雖然我本人不是
108年11月下旬在「快樂門診」中,我接連發現幾位案主遇到的問題都跟「自由意志」管理不當有關,於是我跟案主們說明我的看診規則,那就是「一個人一輩子最多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經過理性的思考,案主們都同意上述論點
108年11月下旬在「快樂門診」中,我接連發現幾位案主遇到的問題都跟「自由意志」管理不當有關,於是我跟案主說明我的看診規則,那就是「一個人一輩子最多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經過理性的思考,案主們都同意上述論點,
108年11月中旬,某位在「快樂門診」協談過多次的F君表示,女兒具有運動天分,先生在學生時代也喜歡田徑,因此先生非常投入女兒的訓練,經常幫忙拍攝影片、進行慢動作分析,為的是幫助女兒更上一層樓,比賽時名列前茅,甚至打破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