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正路中(一)(妻子的回顧)
106年5月初,妻子倩婷在臉書PO文:最近因為某些原因碰到 #美國夢 這個話題,回想起韋至信與我差點就在2000年去美國留學,話說1998還是1999(我忘了),韋至信不知道哪根筋不對,計畫要在2000年去美國進修心理諮 […]
106年5月初,妻子倩婷在臉書PO文:最近因為某些原因碰到 #美國夢 這個話題,回想起韋至信與我差點就在2000年去美國留學,話說1998還是1999(我忘了),韋至信不知道哪根筋不對,計畫要在2000年去美國進修心理諮 […]
當這篇文章大致上完成時,我在某個週日晚間的家庭教會聚會中,跟幾位基督徒分享了上述的想法。大家熱烈地討論”女人應該美麗”的社會共同要求(期待),身為女性的P君問說:「如果聖經沒有要求”女人應該美麗”,那我們社會總不能要求女
我還發現一個可怕的現象,那就是當我們社會的集體意識,把上述的要求(期待)加諸在女人身上時,剛開始女人們可能會抗議,不過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就像俗話說的”溫水煮青蛙”,後來不僅自己去做,還希望別的女人也跟著做……於是”上班時
看過了這麼多例子,大家應該可以明白為何”女人應該美麗”(就等同於男人應該不流淚),早已經是社會共同的意識,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當“愛美是女人天性”、”女為悅己者容”……成為女性的內在誓言之後,這樣的誓言(既然愛美是女人
我們社會除了要求(期待)女人(孩)不可以明白地、直接地、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想法,還有一項更具有威力的期待(要求),那就是”女人應該美麗”(就等同於”男人應該不流淚”)! 這個期待(要求)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影響呢?
當一個女人的理性發展長期被扭曲之後,就會覺醒,就會想辦法掙脫,就會出現第三波女權運動嗎?我個人是存疑的。我曾經聽妻子倩婷講過一件事,當年她在政大法律系擔任助教,認識了很多學生。其中有一位女學生長得很漂亮,很多男生在追求。
大家可能會認為上述的性侵案件只是罕見的不幸,不值得大家特別重視,其實正好相反,它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先來看看鄰國日本的社會現象: 「日本性侵頻發 受害者製作警告標籤鼓勵說“不”」 時間:2017-04-07 來源:綜合
首先,我發現我們社會普遍要求(期待)女人(孩)應該要有氣質、應該要做個大家閨秀,同時在別人面前要表現的很含蓄、很衿持。 在國語字典裡,”含蓄”的字義是:包容、蘊藏於內而不顯於外;表達得委婉,耐人尋味。 衿持的字義是:拘謹
接下來,讓我們把焦點放在華人社會。在獨尊儒家的歷史潮流中,孔子早已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大家更熟悉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容我大膽地說,這句話大概很少有網友沒聽過。雖然大家並不知道它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