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罹患「過動症」!?(六)
適當的壓力對人的發展是好的,但毒性壓力並不會。許多研究都指出創傷環境下的毒性壓力對於孩子大腦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導致一些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譬如說,因為長期處於警戒狀態下、讓大腦杏仁核過度活化,孩子可能會將「不是威脅」的訊 […]
適當的壓力對人的發展是好的,但毒性壓力並不會。許多研究都指出創傷環境下的毒性壓力對於孩子大腦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導致一些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譬如說,因為長期處於警戒狀態下、讓大腦杏仁核過度活化,孩子可能會將「不是威脅」的訊 […]
協談結束前,我除了約定下一次協談時間,接著一面為L君母子禱告,一面想到網路上的一則文章:「是壞孩子,還是受了傷的孩子?—-從美國『創傷知情學校』談起」,內容摘要是: 在美國加州,有一群老師正在接受關於兒童創傷
媽媽L君表示,兒子從讀幼稚園,就容易跟人衝突。剛開始是一位固定對象,對方很愛玩、兩人經常鬥嘴,進而打架。 國小時成績中上,兒子曾經因為小事而做出誇張的反應(例如被同學從背後抱住,他嚇得大叫……),逐漸地同學刻意跟他疏離,
當我重新讀過「! vs ?」,我發現裡面的原理一樣適用於面對疑似過動兒的案例。也就是說,在面對疑似過動兒的案例時,老師可以直接將「!」貼在孩子頭上,認定孩子就是「故意把佈告欄撕毀拿椅子砸同學、一直把笛子吹出聲音搞叛逆、故
到底,台灣目前有多少正在服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人類社會結構與集體氛圍是否會影響對該疾病的診斷?過動兒越來越多,是因為診斷技術的純熟,還是因為現在的教育環境,無法容忍越趨多元的孩子樣貌? 醫療強調的
108年12月中旬,案主L君帶著讀國二的兒子Y君來看診,原因是學校老師要求L君一定要帶兒子去看醫師,目的是鑑定兒子是否罹患「過動症」。就我記憶所及,這是快樂門診第三次有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兒子來協談。 第一次是兒子被懷疑罹患
108年12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身為職業婦女的U君再次跟我提到「工作」的議題。我記起幾個月前U君剛開始來諮商時,就講過先生不喜歡她在先生面前,經常提到她的工作。剛開始,我只是隨手記錄下來,不覺得它很重要,因為當時看的見、
108年12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一位年輕的案主T君表示,經過幾次協談,她跟媽媽之間的關係有所改善,例如T君開車載媽媽到東部旅遊,一路上媽媽不斷地跟她說:「妳開太快了、妳超速了……」如果是以前,她會覺得媽媽很囉唆、管太多…
108年12月初在「快樂門診」中,協談過多次的案主B君表示,她兒子先前被診斷為過動症,開始長期服用藥物。最近,她帶著兒子至兒童心智科回診,醫師認為兒子有各種障礙(經常爆粗口、說出白目的話……),於是診斷他罹患「亞斯伯格症
我用了許多時間跟T君說明上述聖經的教導,他表示第一次聽到如此特別的說明。當然,上述諸多要點算是通論,而我想要針對T君的困境,做出為他量身打造的建議,於是我特別強調「如果你失戀了(告白後被拒絕),除了對方並不是上帝為你所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