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離家出走

分享這篇文章:

「我真想離家出走…」這是108年3月某一天在快樂門診時,案主Y君對我說的話。Y君先前來門診的主訴是「先生容易爆怒,與兒子關係緊張」。經過幾次協談,Y君表示先生經常把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看什麼都不順眼,經常跟兒子起衝突,父子倆人大吵爆粗口…;婆婆從小把先生照顧得無微不至,因此先生沒吃過苦;公婆家,人際關係冷漠,曾經發生公公中風,子女沒人知道,婆婆竟然只通知Y君。

我逐步教導她看懂「加害人的前身通常是受害人」,也就是說,先生現在是「加害人」,不過小時候卻是「被害人」,理由是當年在原生家庭裡,當先生面對公公爆怒時,先生是受害者。

多年後,先生將原生家庭的父母溝通模式加以內化(公公跟婆婆爭吵時,婆婆會讓公公),於是搖身一變成了加害人;也就是說,先生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排解壓力,於是只會用天然人的方式(fight)來處理…。

看懂上述原理會帶來一種美好的效應,那就是「同理、接納」,於是Y君原先對先生的怨懟、怒氣會變得和緩。

我同時發現,Y君具有好幾樣人格特質上的優點,包括:大先生兩歲(個性成熟)、勤奮的客家婦女、懂得如何接納帶有某種輕微精神疾病的兒子,人際關係較圓融(得到婆婆的信任)…,所以我拿出聖經在創世紀2:18的教導:【耶和華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我表示,先生在學業上、職場上都表現得很好,不過也有許多缺點,正如Y君所觀察到的。看到先生有諸多缺點,接下來該怎麼辦呢?絕大多數妻子會數落、貶低、嘲諷、操弄、挾制、對抗……先生,不過天父上帝透過聖經的教導卻是「幫助」,其實這是非常符合邏輯的,因為人格成熟的配偶,才有可能幫助相對不成熟的另一半,反之則絕對不會成立。

另外我也提到,創世紀 2:24記載著:【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也就是說,夫妻既然是一體的,那麼當Y君努力地幫助先生改善缺點時,Y君也會過得更快樂,因為夫妻是一體的。

………………

當天協談中,Y君表示先生某一晚回家時,她特地煮甜湯圓給先生吃;某一晚,先生如往常地把工作壓力帶回家,竟說出:「我心情不好,回家後就是要罵老婆、罵小孩…」,此時Y君看了先生一眼,先生立刻說:「對不起!」

我回應說:「這是一件好事。」

Y君繼續表示,兒子自從過年後開始服用某種藥物,現在跟先生說話時不再爆粗口……」

我回應說:「這是第二件好事。」

Y君繼續表示,因為如此,所以先生跟兒子講話也變得溫和……」

我回應說:「這是第三件好事。」

我抓住機會,立刻教導Y君應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該肯定就肯定、該讚美就讚美)……,我鼓勵Y君對先生說:「你剛剛願意跟我『對不起』,我覺得很高興、很安慰。」;對兒子說:「你剛剛很有禮貌地跟爸爸說話,媽媽覺得很棒、很高興。」;然後再對先生說:「你剛剛很溫和地跟兒子說話,我覺得很棒、很高興。」

我問Y君:「如果妳當下就照著說,家裡的氛圍會如何呢?」

Y君:「應該會變得溫暖、融洽!」

 

談到這裡,Y君突然丟出一句:「好累喔,我真想離家出走…」

我當然知道Y君藉此表達自己需要被肯定、被讚美,於是我除了肯定她過去兩個月的努力,還藉機教導她,為何聖經的教導強調【是】在前、【不是】在後……,於是我問她:「如果你先把上面三件好事講出來,接下來再丟出『我真想離家出走…』,你猜一下,先生跟兒子可能會如何回應?」

Y君說:「他們應該會安慰我吧!」我表示同意。

我再問:「如果你忽略了三件好事,卻隨意丟出『好累喔,我真想離家出走…』,你猜一下,先生跟兒子可能會如何回應?」

Y君說:「他們搞不好會嘲諷地回說:『既然如此,那你就走吧!』」

我表示同意並解釋,這就是告訴你,為何聖經要強調【是】在前、【不是】在後,因為當順序顛倒了,結果就會大不同!

 

協談最後,Y君點點頭,表示她會照著去做。我則是勉勵她,妻子是非常重要的,用對方法>>>家裡變得溫暖快樂,用錯方法>>>家裡變得愁雲慘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