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L君先前不斷強調兒子「非常乖」,我則是提醒她,兒子說不定是想用「我一定是有不乖的地方、媽媽才會要離開我,所以我一定要很乖、我絕對不違抗媽媽的話,如此一來媽媽就不會離開我……」,來面對跟媽媽分離的焦慮。
L君繼續表示,兒子從幼稚園、國小、國中,成績都很好,都不必父母操心……。我表示,如果從另一面來看,不需要父母「操心、擔心」等同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疏遠的」,就像是「一把刀子的啟示」(用對了加分、用錯了扣分)。L君很認真地聽了,還再度用手機拍下來。
………………
協談結束後,我不斷地思考「很乖的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於是我上網蒐集資料,發現有不少論述。
有人提到「乖孩子其實不開心,孩子的貼心其實是「小老公、小老婆」現象」: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天使般貼心,能夠敏銳地覺察大人的心思,乖巧、聽話的同時,也表現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樣貌。對於父母的安排,能夠欣然地接受,同時體會父母的一番好意。
如果孩子從小到大,總是順從父母的要求,就算有些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做決定時,也時常放棄自己的堅持,聽從父母的安排。 我們可能得要擔心,這個看似貼心懂事的孩子,事實上是回頭在照顧父母的需求。
有一些孩子,小的時候貼心順從,長大後不知道從哪一天起變了調……。他們不像是叛逆,不會與父母激烈地衝突,也總是乖乖地接受父母的安排;然而,卻隱隱約約地與父母之間存在著對抗的關係。
這種隱性的對抗並不明顯,但父母與孩子的內心都不好受。
事實上,孩子在用「順從」與「不想違逆父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卻想做真正的自己……
孩子基於對父母的愛,總是能敏銳地察覺父母的心情,同時滿足父母的需要。 有時候,孩子是透過乖巧、順從、懂事,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在此同時,孩子也不斷地犧牲自己的需求,特別是對於未來發展的決定權。
甚至於有人寫了一本書:「 單身不是你的錯,親愛的,你已經嫁給父母了!」
最後這部分,似乎可以解釋L君的兒子外在條件良好,可是原先卻拖著不結婚的心理,因為從高中開始,父母就離婚了,兒子說不定已經不自覺地在媽媽面前,扮演起丈夫的角色,他自覺必須照顧媽媽,所以沒有想結婚!
有人提到「乖孩子長大後的模樣:永遠活在「應該表現出的自己」的陰影下,人生像是一場悲劇,他們害怕被人視為自私自利的孩子,也擔憂被當成壞孩子,所以總是努力壓抑住內心的憤怒,根本無法明確地表現自我的主張。
這些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對他人的欲望感受會變得敏感 ,同時還會試著回應對方的期望。他們想透過這樣的方式,在這個危險世界中保護自己。
「依循著父母期望過活,是獲得父母讚賞與讚美的方法,也是一種讓自己保持在『父母親掌上明珠』(apple of the parental eye)這樣地位的方式。」
這樣的孩子從未出過任何問題,循規蹈矩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無懈可擊得令人吃驚。
孩子因此沒了「活著的喜悅」,陷入喪失自我的窘境。一個人失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就是「沒了自我的人」。
有人提到「聽話的人不快樂,越乖的孩子內心厭惡感越多!如果小孩總是很聽父母的話,百依百順,那身為家長可能會開心不已。但其實你知道當乖孩子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嗎?這樣的孩子長年以來未曾嚐過「認同自己」的喜悅滋味,這種人喪失了一種肯定「原本自我」的情感。對他們而言,活著的目的是為了扮演「讓他人接納的自己」,而不是「做真正的自己」。
心理學家馬斯洛表示, 一個人若不重視自我喜悅的體驗,而總是選擇「得到他人認可選項」,最終將無法體會何謂喜悅 。
羅洛.梅也曾有過類似說法。也就是說, 一個人倘若一味遵從表面的要求,恐怕連獲得幸福的力量也都給拋掉了 。所以,他們透過順從他人,學會「當乖孩子」是獲得幸福與成功的條件,不過這麼做是相當危險的。因順從而當個「乖孩子」,便是扼殺自己。
有人表示「從小,我絕對不敢說出「我不要、我討厭」這樣的話,因為這是不被允許的用詞。然而,實際上,我的內心卻是對一切事物都是懷著「厭惡」。我被迫活得不像自己,對不開心的事情也要裝出歡天喜地的模樣。即使不傷心,也要露出悲痛欲絕的表情;明明就絲毫不尊敬,也得擺出恭敬崇拜的偽裝。因為我除了裝模作樣,別無其他的生存之道……
我明明不想玩樂,卻為了取悅大人裝出一副玩得開心的模樣;明明不想做家事,卻要裝作自己心甘情願幫忙的假態;明明不想念書,卻為了要得到大人稱讚而勤奮念書。不管大人做出怎麼樣的要求,我都不曾流露出厭煩的表情。
扮演著「凡事聽話、百依百順的乖孩子」的我,內心卻充滿著「討厭」這種情感……
仔細讀過上述諸多論述後,我赫然發現,原來一個「非常乖、絕對聽話」的孩子,其實是缺少了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當中【不是、就說不是】的能力,在原生家庭中他既然無法對父母「Say No」(乖孩子)、在學校裡他無法對師長「Say No」(乖學生),於是後來在婚姻中他也無法對妻子的任何不當言行「Say No」(乖丈夫),於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婆媳關係破裂。
當我弄懂了上述問題後,我相信下一次當我再跟L君協談時,我會更知道該問什麼、該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