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好一陣子,我跟專科護理師在查房時,都沒有看到病人的主護護理師主動地跟著我們一起看病人,當然大家都會說:『因為手邊有事在忙,例如正在傷口換藥、正在打靜脈導管、正在給藥…』。
一段時間後,護理師就不會知道主治醫師在查房時,究竟看了什麼、說了什麼、交代了什麼???
這樣的工作模式會導致什麼後果呢?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給大家聽,如果查房時病人跟醫師抱怨昨天拉肚子,醫師指示要把軟便劑停用。就在醫囑還沒更動完成前,護理師拿了兩顆原先醫師開立的軟便藥叫病人服用,你覺得病人心裡會怎麼想?
修養好一點的可能只會在心裡叨唸一番,然後客氣地跟護理師表明剛剛醫師已經說不用吃了。修養差一點的可能就破口大罵了……,此時護理師心情一定很不好,心裡的OS大概是:『護理工作果然是血汗,每天都延誤下班了,還要被病人罵,真是……。』
再舉個深奧一點的例子,我們病房有許多癌症末期的病人,醫療的內涵該做到什麼程度常常需要修正,可能有一天主治醫師覺得某某病患的病情已經來到了生命終點,如果出現發燒,只要給予症狀處理就可以了,不必再大費周章地做全套的 septic work-up。查房時,白班的護理師因為忙於其他工作,沒有聽到醫師的說明,不知道醫師的決策,當然也不可能把此一訊息跟下一班的護理師交班,於是在小夜班十一點多,病人燒起來了,護理師通知值班的住院醫師來處理。
後者運用照顧一般病人的經驗,開立了全套的檢查、驗,包括胸部X光、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血液培養、動脈氣體分析……,結果病人因為找不到血管或是血管很細,護理師多扎了好幾針,造成家屬的不滿,對護理師惡言相向:『她都快死了,你們還這樣折磨她……』,甚至是投書抱怨……。
此時,護理師的心情一定很不好,心裡的OS應該是:『護理工作果然是血汗,每天都延誤下班了,還要被家屬罵,真是……』最後的動作大概就是遞辭呈!
我舉這些例子,就是要告訴大家,醫護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整個照護模式才會有效率。相反地,如果護理師便宜行事,或是一心只想趕快把自己的工作給做完,忽略了醫護間的溝通,那麼就會出問題,結果是必須花更多時間去收拾殘局,不僅效率不佳,心情也大受影響。
結論很簡單,我們必須學習『把事做好』,而不只是『有做就好』。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把一件事給做好,剛開始一定會多花一些時間,但假以時日,它的效果就會顯現出來。相反地,隨隨便便地開始做一件事,剛開始好像很快,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所以我勸勉大家,在主治醫師查房時,護理師寧可放下手邊的工作跟著看病人,付出幾分鐘的代價,讓醫護團隊的步伐一致。如果為了節省那幾分鐘,大家可能會付出許多倍的時間去收拾殘局,而且心情也不會好。」
………………
我繼續跟護理長L君和專科護理師F君說:「除了護理師在『走廊上』交班,讓我覺得很奇怪之外,我還發現大家現在都是用床號來進行訊息的傳遞,很少會用病人的名字,例如今天早上我就聽到大夜班的護理師跟值班醫師說:『7C02A要補一個打胰島素的order!』這樣的現象顯示我們已經不重視病人識別了。
大家可能會以為病人識別就是要把床號、姓名、病歷號……弄對,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過病人識別更深的含意是,你對病人有足夠的認識,包括病人的外觀、病情、意識狀態、旁邊有沒有人照顧……;說穿了,病人識別就是希望醫護人員把病人當作一個『人』來看待,這個『人』是有喜、怒、哀、樂的,是有七情六慾的,是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也是獨一無二的,而不是把病人當作是一個疾病名稱、病歷號碼、病床床號……。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要求太過份,那麼我換個角度來舉例,F君的大女兒叫Vivian,如果在學校,老師跟Vivian的對話是:『喂,你有沒有交作業?喂,你剛剛有沒有聽懂?喂,你為什麼跟旁邊的小朋友吵架?……』」如果F君知道這樣的事,她會高興嗎?
她一定會想:『我女兒是我的寶貝、是有名有姓的,老師怎麼可以叫她”喂”呢?』
同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是天父上帝所造的,都是獨一無二的,祂當然也不會樂於見到醫護人員只用疾病名稱、病歷號碼、病床床號……來稱呼一位病人,因為這位病人是祂的兒女,也是祂的寶貝。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