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老夫老妻(上)

分享這篇文章:

109年1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案主是一位接近90歲的C君,在太太的陪同下,第四次來協談。C君的主要困擾是他自認為對兩個兒子很好,為何他們成家之後,卻對C君很冷漠?現況是C君夫妻倆人跟兩個兒子、兩位媳婦跟4個孫子們都住在一起,房子是透天四樓半(C君年輕時打拼買下的),每層約30坪。四個孫子接續出生後,所有奶粉、尿布都是他買的,因為他很疼孫子們。不僅如此,當年兒子們的第一部汽車,都是他買給他們的!

 

最近十年間,C君先是動過腹腔手術(吃東西容易拉肚子,某腸胃科名醫建議剖腹探查以排除癌症,開刀結果說是腸子比較短……);幾年後,因為急性盲腸炎幾乎快破裂而開刀,幾週後因為陰囊積水再動手術…;還曾自費20+萬,莫名其妙地被某醫師開了雙腳的靜脈曲張。事後,H君想要提告,後來無奈地被從事律師工作的親戚勸退。

 

C君忿忿地表示,上述生病過程,兒子、媳婦從未表達問候、關心、探望!

 

為此,C君曾經要太太去傳話……。她對兒子們說:「你們的爸爸很辛苦養育你們長大,你們應該要對他好一點……」。不過,兒子們聽不進去,父子關係依然疏離……

當我認真地研究過C君的問題,發現「冰山的主體」其實是C君為兒子們「做太多…」,雖是善意,不過卻「剝奪了兒子白手起家、自己撐起一片天、受人尊敬的機會…」,導致兒子們在C君面前覺得矮一截,結果就是儘量逃避、關係疏離。

 

C君不僅認同我的看法,回家後還自我反省:「做太多比做太少的副作用更大…」,於是我不僅肯定、稱讚C君,還教導他認識雅各書 5:12的溝通法則:【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先肯定對方的【是】,而非忽略對方的【是】、直接挑剔對方的【不是】……

 

為了幫助年邁的C君明白上述教導,我想到的是請C君先從跟太太的互動、溝通開始練習。我靈機一動地問C君:「你太太做菜的功力如何?」、

C君:「她很用心、經常變換菜色…」、

我:「你有跟她講、公開稱讚她嗎?」

C君沈默了幾秒鐘,然後說:「沒有、不曾…」,於是我將視線轉向C太太…

她搶著說:「他從未稱讚過我,不過當菜煮得不好吃的時候,他就會數落我!」

 

看到這一幕,我像是發現寶藏般地高興,C君果然跟社會上絕大多數男人、甚至是絕大多數人一樣,早已習慣於「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於是大家每天都在「彼此指責、互相怪罪」,結果就是每一個人的人性中「需要被肯定、被稱讚」的需求都沒有被滿足,於是所有人都處在飢渴當中、都過得勞苦愁煩!

 

在我看來,這樣的窘境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也是違反聖經教導的,解決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依照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事情做對就給予肯定)、(事情做好就給予讚美)……,請大家注意,「是」在前,「不是」在後,用意是提醒我們,眼光應該先看到對方「是」的部分,也就是先重視對方「已經做到的事或做出的努力」,然後把它「說出來(表達出來)」,對方就會覺得「被肯定、被稱讚」,就是這麼簡單。

 

換句話說,按照人性,當一個人受到肯定、稱讚時,他的心裡通常是愉快的,接下來他的耳朵通常願意打開、願意繼續聽一聽對方接下來要講的內容!

相反地,如果我們把【不是】放在前面,等同是先批判、指正對方……,於是按照人性的運作,對方心裡必定是不高興的,接下來他通常就會把耳朵關閉(不想繼續聽),更可能的是出言反擊,於是當次的溝通不僅破局,還會導致人際衝突!

 

聽過我的說明,C君表示認同,也願意去做。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