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疑問在102年3月2日的護理記錄中得到解答:「媳婦表示自己的三個小孩,小時候都是婆婆和公公幫忙帶大的,甚至於在婆婆這次病倒前,她只要一下班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可以吃,所以一直很感恩婆婆。現在看到婆婆變成這樣,心裡很難過。聽到韋醫師說婆婆現在不吃不喝的狀態,是在排泄身體的燃料,以致於在最後會走得很平和,才比較釋懷的。」
得知了以上的訊息,我特地交代Ms鄭,請她轉告負責安寧病床的護理師,要她教導媳婦,在阿嬷還活著的時候,將她的感謝、不捨、難過、尊敬……,在bed-side 講給阿嬷聽,也就是在即將來臨的分離前,用愛來填滿空缺,可以減少悲傷。
沒想到隔天的護理記錄寫道:「媳婦表示近日有護理師詢問她,是否有跟病人說一些很感念、很不捨等等的話。媳婦表示壓力很大,多次詢問:『你們這樣提醒,是不是意味著我婆婆快死了,還是發生了什麼事嗎?』護理師詳細解釋說,其實是擔心媳婦壓力大、很焦慮,並無其他意思。媳婦聽了立即流淚,護理師仍鼓勵媳婦可以說出心中的感受,媳婦表示了解。」
那位媳婦的回應,讓我蠻驚訝的,原來我們社會上的習慣是這樣運作的,在病人神智還清醒的時候,是不允許、不能夠、不習慣說出這些心裡話的,非得要等到病人臨終或斷氣那一剎那,家屬才能情緒崩潰、呼天搶地地說出口,這讓我立刻聯想到PGY(醫學院畢業後第一年醫師)學員H醫師,他曾經因為爺爺斷氣那一剎那,他沒有陪伴在側而難過、懊惱不已。對於這樣的奇怪現象,我的同事陳醫師用『集體的矯情』來形容,我覺得相當貼切。
時間接著來到102年3月9日星期六的查房時段,當我看到媳婦又來病房探視C女士,而說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婆婆的尿量怎麼減少了?」時,我實在是按捺不住了,於是我說:「今天我要花一點時間,好好地教導你一件重要的功課。妳來到病房,看到婆婆病成這樣、接近死亡,妳心裡很難過、很不捨、很感念……對不對?」媳婦用力地點點頭,我繼續說:「妳心裡想的是這樣,可是嘴巴說出來的卻是「婆婆的尿量如何?」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妳知道嗎?
妳心裡深層的感受是別人看不見的、是抽象的,它就像是空間中的某一條線,而妳說出來的話,卻是看得見的、是具體的,是空間中的另一條線。問題是這兩條線是各自存在、永遠沒有交集!」我看見媳婦的眼中露出疑惑的眼神,於是我補充說:「我舉個例子好了,現在台灣社會物價上漲、工資倒退、食品衛生堪慮、失業率居高不下……,如果我們的總統卻召開國安會議,要討論如何藉著藝術、美學、文創……,來提昇國人心靈上的層次、對美的感受力……,妳會覺得如何呢?」媳婦立刻說:「我會罵死他,因為根本文不對題,方向完全錯誤!」
我說:「這就對了,妳就像是我比喻中的總統,妳真正應該要面對、處理的問題是『看到婆婆病成這樣、接近死亡,我心裡很難過、很不捨、很感念……』,可是你卻把焦點放在「婆婆的尿量如何?」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那麼原先重要的問題,是永遠不會得到任何妥善的解決的,因為這兩條線,完全沒有交集,就算是用力走了一萬里、努力過了一萬年,還是沒有任何交集!
我今天並不是要指責你或是嘲弄你,因為妳的行為模式,其實跟其他家屬是完全一樣的。如果我們來做根本原因分析(RCA root cause analysis),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大家都不知道答案是什麼、該怎麼做、能怎麼做???我是一位基督徒,遇到難解或無解的問題時,我會從”人的說明書”(聖經)當中尋求解答。聖經在歌林多前書十三章說:【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天父上帝藉著這句話告訴世人,世界上有一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也就是說它永遠都是有效的、會成功的、能解決問題的。既然它永遠都是有效的、會成功的、能解決問題的,那麼當我們面對令人難解或無解的死別或生離時,它仍然是有效的、會成功的、能解決問題的。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不管是”死別”還是”生離”,都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分離、隔開,中間會出現極大、特殊的空缺。大多數的人只會用傷心、難過、悲傷、懊悔自責、獨自流淚、牽拖他人、指責造物主、怪罪老天爺……的方式,要不然就是用逃避、壓抑、假裝沒事、強忍住眼淚……等方式,試圖要來填補這個很特殊的空缺,結果有以下三種可能:
第一是完全沒效;第二是暫時有效,但很快就沒效了;第三是不僅沒效,反而引發更多的問題,導致更多的後遺症、更多關係的破裂。
大家如果願意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個特殊的空缺,好像再怎麼填都填不滿,這就像是一個人拿許多的點想要填滿一條線、拿許多的線想要填滿一個平面、拿許多的平面想要填滿一個空間、拿許多三度空間的東西想要來填滿一個四度空間,結果清一色都是無效、失敗的!
今天,我要教導你,運用聖經中的這個法則,用”愛”來填補妳和婆婆之間,即將產生人際關係的空缺,所以我建議你,開始運用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很難過就說很難過)、(很不捨就說很不捨)、(很感念就說很感念)、(該肯定就肯定、該讚美就讚美)……的法則;每天練習把妳對婆婆的不捨、感念、尊敬……,清楚、實際、公開地說出來、表達出來,讓妳的婆婆聽見、明白。
當妳如此做時,妳就是在這個空缺中,開始倒入一車車的愛(就像是屬靈的混凝土)。當愛(混凝土)夠多時,這個空缺就會逐漸地被填補起來。如此一來,不管是對於即將過世的人,還是對於仍然存活的人,分離所帶來的傷痛、悲哀就會逐漸消退、減輕,才有可能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美好境界。」
聽完我的說明,C女士的媳婦回答說:「韋醫師,你應該把這樣的教導寫出來,好讓更多的病人和家屬能夠明白,免得大家都還是用很傳統、很原始的方式來面對生離死別,不僅很累,也沒有效果。」受到媳婦的鼓勵,於是這篇文章在3月10日星期天的下午就寫成了,希望能對病家有所幫助。
上面的文章PO出後,幾位同仁發表了感想或評論:
護理長L君:大多數人會習慣地把”詢問症狀”當作是對病人的關心,其實真正應該要做的是,直接說出對病人的關心、愛護、不捨……,這也是我們平常就該學習的,學習”實話實說”、學習如何去”愛”。
專科護理師F君:我相信對沒有聽過Dr:Wei說明的人,很難從原有的方式中改變,即便聽過了,要真正做到,還要有”勇氣”和”練習”。就像實話實說的原則一樣,聖經說:【有了知識,還要加上德行……】。其實很多人不能做到實話實說的原因,並不是不願意,而是因為”不知如何做”,因為從小就沒有人教,加上電視劇及原生家庭而來的學習往往都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們必須從自己做起,然後才能影響身邊的人,用對的方式去回應對方,也教導別人應該這麼做,這樣才是真正做到”實話實說”。
………………
場景拉回來餐廳,不管是餐廳大老闆M君兒子的想法,還是上面這位孝順的媳婦的作法,其實都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大家在傳統上,總是習慣把焦點和注意力,放在看得見的事務上面(金錢開銷、就醫過程、誰來照顧、後事規劃……),可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是眼睛看不見的。雖然”關係”看不見,但它卻是非常真實的,我先前曾經提醒生病的M君可以將焦點放在“看不見的親子關係”上,現在看起來,我也應該要提醒M君的兒女,不要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處理看得見的金錢問題上面,而要多多去重視、經營那“看不見的親子關係”,才不會在未來的歲月中,釀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