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2月下旬在「快樂門診」中,我對年輕的案主A君說:「妳在觀看電視或電影時會非常投入,看到男主角被欺壓時妳會義憤填膺、看到女主角傷心時妳會難過流淚…,簡單來說就是『入戲太深』!」
A君驚訝地說:「我才來協談過2次、不曾提過上述議題…,韋醫師你怎麼會知道我真的是如此!」
這是發生在「快樂門診」的真實對話,以下是它的來龍去脈。
年輕的A君因為父親的突然過世,心裡很難接受而來求診。為了幫助她,我建議她到我的個人網站「你可以更會溝通」閱讀相關文章。隔週協談結束前,我詢問A君是否有看?她表示「讀了幾篇文章,看到那些案主的處境,心裡會覺得很難過…」
聽到這裡,我心裡是「不舒服、不高興」的,OS是「文章中描述的人際衝突(各樣困境),我都從聖經中找到simple and effective的解決之道,你沒有拍手肯定、稱讚一番、認真學習…,怎麼會將焦點放在那些衝突或困境呢?」
於是我不假思索地立即回應:「你如果仔細、認真地將全篇讀完,就會找到解決之道、就不會難過了!」
回家後,我在電腦上整理協談資料, 看到我經常跟案主們提到的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我彷彿是被神點醒了,因為我並沒有按照它去做,我沒有「快快的聽」、仔細思考(看懂)A君言行背後的真正原因,而是很快地不高興(快快動怒)並回話(快快的說)!
當我願意靜下心來,仔細思考A君言行背後的原因,聖靈就幫助我看懂了,原來A君具有「憐憫人」、「關心人」的人格特質,對於別人的困境特別容易「感同身受」…,所以她才會讀了我的文章、看到那些案主的處境,心裡會覺得特別難過…
本週協談時,我跟A君說明上述思考過程,A君除了驚訝,還提到在原生家庭中,母親無事不管,經常說「你還小、不能單獨外出…」。國中時,某一次A君在假日去學校做壁報,接著跟同學在校園裡打籃球,母親竟來到球場,當場叫A君回家;母親會搜A君的書包,看是否有情書或照片…;父親生病、行動不便的幾年間,母親盡心盡力地照顧父親……
聽到這裡,我心裡出現「無微不至」一詞,於是我對A君表示,既然她具有「憐憫人」、「關心人」的人格特質,所以在親密關係中,她應該會不經意地複製母親的「無微不至」!
A君這時想起,當年談戀愛時,她很關心先生、每天打3次電話關心他的生活……;父親生病後,A君立刻轉換工作,以便就近照顧父親…
談到這裡,我出示「一把刀子的圖示」,同時分享彼得前書4:10:【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以及羅馬書12:6:【所以我們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恩惠,好好地運用不同的恩賜,做應該做的事。】
我告訴A君,我相信人是神精心創造的,上述經文所提到的「恩賜」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每一種特質都是上帝所賜的,祂的原意都是好的,不過人是不完全的也是會犯錯的,所以每一樣特質都像是一把刀子,如果拿來切菜、切肉、做菜……,那就很好,令人歡喜快樂。換句話說,一個人把上帝所賜的特質作了正確的發揮,那個特質就成了他的優點,會受到別人的肯定和稱讚;
相反地,如果一把刀子,拿來砍人、傷人、殺人,那就不好,令人勞苦愁煩,也就辜負了天父上帝的一番好意與用心。換句話說,一個人把上帝所賜的特質作了錯誤的發揮,那個特質就成了他的缺點,會受到別人的批評和指責。
聽完上述說明,聰明的A君立刻聯想到,母親不僅會時時盯著看她在做什麼……,還會盯著父親的一舉一動,只要父親一出家門,過沒多久母親就會不斷打電話要父親趕快回家……,結果是父親會生氣,而A君長大後則是用「選擇性告知」來應付母親。可想而知,上述的夫妻關係、母女關係就會有隔閡、不愉快。
協談最後,我提醒A君,「入戲太深」其實是「憐憫人」、「關心人」的不當使用,而「無微不至」也並非永遠都對的真理……,例如在親子關係中,它可能導致兒女缺乏自己做決定並為結果負責的練習機會,兒女無法成熟長大;在夫妻關係中,它可能導致先生在家庭中角色(功能)的弱化,先生無法承擔一家之主的責任。
A君點頭表示有被點醒,我則是為她祝福禱告,希望她能藉著認識神、明白聖經,未來成為「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能夠享受神置放在各種人際關係中的「和諧快樂」,而非「勞苦愁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