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結婚需要房子」的話題,E君把握工作坊最後的機會再提問,她表示自己的小兒子快結婚了,她告訴兒子,結了婚之後應該搬出去住,好好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不過兒子認為,既然以後爸媽的房子會留給他,那又何必先搬出去、多此一舉呢?
E君表示,她知道兒子比較沒有自信心、是半個媽寶,不太敢一個人搬出去闖蕩,才會講那些理由。兒子還說:「住家裡可以節省開銷,等我存夠了錢再買房子搬出去。」E君的先生贊同兒子的想法,並表示未來三代同堂,可以含飴弄孫,那不是很好嗎?因為有著以上不同的意見,E君覺得很困擾。
聽到這裡,我想起過去服務的餐廳裡面,有件類似的事:
106年3月某一天在吃員工餐時,A大廚說:「我大兒子今年29歲,明年30應該就會結婚了。」我說:「那恭喜呀!」他繼續說:「前些日子我兒子跟我說他結婚之後,想要搬回家來住……。」
聽到這裡,我不解地回問他:「這有點不尋常,因為我比較常聽到的是,兒子結了婚之後,和媳婦兩個人搬出去住,很少聽到有人原先已經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搬出去住了,後來反而是結了婚之後再搬回家跟爸媽住!」
兒子結了婚之後,到底要不要繼續跟父母同住,我想不會有大家一致認同的答案,不過既然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是人類所有問題的說明書,所以我從聖經得知的教導是在創世紀2:24:【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對於這段經文,我個人的解讀是,天父上帝希望每一個做子女的長大以後,必須學習“獨立自主”,特別是在進入婚姻之後。
「子女應該要學會獨立自主」,我想很少人會反對這句話,因為它的相反詞就是“爸寶”或“媽寶”,而這個詞彙在我們社會上是屬於負面的形容。
所以接下來該問的是,做子女的到底要如何學習,才能獨立自主呢?後者等同於聖經中的“人要離開父母”,那麼怎樣才叫“離開”呢?
我的分析是“離開”分成兩個部份,一個是身體上的離開,另一個則是“心理上”的離開。這兩部份雖有區隔,不過彼此有著明顯的牽連。
我們先來看做子女的結婚之後,如果仍然住在家裡,會對學習“獨立自主”(離開父母)有何不良的影響?
大家只要隨便想一下,就會知道那是很困難的,不管是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會彼此牽連,至於心理上的“獨立自主”也不可能,因為人性是趨吉避凶的,當後面有父母當“靠山”時,子女一定會想辦法去靠一下、去依賴的。
另一方面,大家住在一起時,當子女做出錯誤決定時,爸媽會不去提醒,甚至干涉嗎?這時候,如果孩子聽從了,那麼他就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做從錯誤中學到寶貴的經驗……;如果孩子不願聽從,那麼親子間不會起衝突嗎?
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兒子結了婚還跟爸媽住在一起,請問髒衣服該怎麼洗?是全部媳婦洗還是全部婆婆洗,還是各洗各的?那麼曬衣服的區域又該怎麼劃分呢?如果媳婦習慣一週洗一次,而婆婆習慣三天洗一次,那麼不會引起衝突嗎?
關於這類的衝突或麻煩,A大廚回想說:「結婚後,我們跟爸媽一起住,當時我還在當兵。大兒子出生後,晚上常哭鬧,當時我太太很怕孩子去吵到公婆的睡眠,壓力很大,有時候大到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就用力捏自己的大腿……。」
我說:「這就是一種住在一起無形的、額外的壓力,還好妳太太是虐待自己,許多社會新聞不是都報導年輕媽媽被哭鬧不休的小孩搞到失去理智而發生虐童、虐嬰事件嗎!如果不是跟公婆住在一起,你太太就不需要承受更多、額外的壓力,不是嗎!」
接下來,A大廚又說:「我兒子想要搬回家,可能是想要存錢買房子吧!」
乍聽之下,這樣做好像很有道理,不過我立刻想到人性的弱點,於是我回答說:「我舉個例子來解釋,現在正好是許多百貨公司的年終慶,許多人都趁機大買特買。如果你兒子看上了一件白色的羽絨背心,看起來很帥,不過打折下來要8000元新台幣,他會怎麼想呢?
如果他是住在家裡,那麼經濟壓力確實會少一點,至少不必付房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就拿信用卡給刷下去了,很愉快、很爽;不過他如果是在外面租房子,必須付房租,而8000元正好是一個月的租金,你覺得他會立刻出手買下去嗎?長久下來,你覺得那一種環境才能幫助你兒子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呢?
A大廚想了一下,心有同感地說:「我想人性確實是如此!」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