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始自傾聽

分享這篇文章:

107年3月13日早上在製作員工餐時,內場的領班A大廚吩咐新任的廚師U君製作本餐廳的菜色「紅燒吳郭魚」、「魚香烘蛋」跟「炒芥藍菜」,當做「試菜」,目的是希望U君所炒出來的菜,能夠符合餐廳老顧客的口味。大家開始吃飯後,老闆娘N君評論前兩道菜都OK,都符合餐廳的要求,不過她覺得「炒芥藍菜」有些怪怪的,於是她詢問U君是否在炒的時侯有加一點糖?

U君表示他有加糖……。我跟著嚐了一口,發現芥藍菜吃起來略為澀澀的、葉子跟葉子之間很容易黏成一團,於是我表示,會不會是炒菜的油不夠多,才會發生上述現象!接下來N君同意我的看法,於是我勉勵U君在炒青菜的最後步驟時,油量稍微增加,應該就可以避免上述問題了。

過了沒多久,在廚房裡,U君帶著微笑跟我表示,他可能是才剛站上爐子,就被餐廳顧客所要求的「少油少鹽」給困住了,變成在炒青菜時不太敢放油,才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聽完U君的陳述,我努力地想,看要用什麼方式來說明上述的問題?突然間,上帝賜下靈感,我想到醫院的例子,於是我表示,U君所遇到的問題,跟醫師看病差不多,意思是當病人來到醫師面前,他只知道自己那裡不舒服,他當然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該如何做治療……,這時候就必須依賴專業的醫師幫他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會有理想的結果。

同樣的道理,顧客來到餐廳,常常會提出一些需求(例如少油少鹽、只要1/3鹽、油鹽減半、不要太鹹……),這樣的需求就跟病人的主訴一樣,都是模模糊糊、不精確的,這時候必須依賴專業人士來做判斷,推想出最適當的做法(等同於醫師做出適當的診斷),接下來才可能有美好的結果(顧客覺得該道菜符合他的想像、病人覺得原先症狀的緩解符合他的期待)。前幾年,廠商對家電產品經常加上一個形容詞「Fuzzy 」,用意也一樣,它強調顧客的需求是模模糊糊的,不過該商品可以為顧客找出一種最適當的運作模式。

接下來我想問的是,當非專業的甲方(例如顧客、病人)提出某種需求,這時候專業的乙方(廚師、醫師)該怎麼做,才能滿足甲方的需求呢?是照單全收,直接按照甲方表面上的意見去做嗎?還是完全不聽甲方的意見,乙方按照自己的專業,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呢?其實兩者都行不通,前者會被認為「缺乏專業素養」,而後者則會被批評為「專業的傲慢」。

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雙方進行「有效的溝通」。既然談到「溝通」,那麼聖經中有關溝通的法則,就會派上用場。我曾經多次強調,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第一步並非「說什麼?」或「做什麼?」,而是要先「聽」,因為聖經在雅各書 1:19教導我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換句話說,要執行「專業」的第一個步驟,不是立刻「做什麼?」或「說什麼?」來表現自己的專業,而是先傾聽對方是在表達什麼?唯有透過傾聽(認真地聽、認真地思考),才能知道對方真正的需求為何,而不是被對方表面上的言詞給牽引或誤導,反而做出不符合對方期待的動作。

過去在醫院裡,雖然在遇到同事或長官跟我意見不合時,我通常是違反上述的教導,表現出:『不想聽…,立刻脫口說出…,馬上生氣!』結果就是別人對我保持距離,深怕被我的怒氣掃到……。

不過,在面對「病人」的病史或主訴時,我倒是非常仔細,經常要求住院醫師或專科護理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搜集病史、他院的資料……,因此很少有誤診,還常常查出其他醫師的疏忽之處。

…………

當我將上述內容想過一遍之後,我勉勵新廚師U君說:「顧客通常不具有廚藝專業,當他提出「少油」時,他並不知道確實是放多少油,不過應該沒有人會希望吃到的青菜是澀澀的;因為你是專業人士,你知道缺少油脂會讓青菜澀澀的,所以你必須是在「不讓青菜澀澀」的前提下,去減少炒菜的油量,這就是「專業」的定義與價值!

同樣的道理,當顧客要求「少鹽」時,他心裡想的可能是「醫師說我有高血壓,所以吃東西要少鹽……」,不過他應該不會想要去吃味道淡到讓人失去食慾的菜,所以你必須用你的專業,在菜的鹹度還讓人吃得下去的前提下,去減少鹽巴的使用。」

聽完我的說明,內場的領班A大廚補充表示,有一次他去日本旅遊,常常聽到日本人強調他們的飲食習慣是「很清淡」的,不過他自己親自吃到的日本料理都很鹹(例如拉麵的湯頭),後來他才明白,日本人所謂的「清淡」,指的是「油放得很少」,而並非鹽巴放得少、口味很清淡。

 

本文的結論是,聖經的溝通法則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當一位專業人士(廚師、醫師……)在面對非專業人士(顧客、病人……)所提出的需求時,他必須從【快快的聽】開始去做,才會有美好的結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