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拉回來餐廳,我跟N君說:妳當時只有五歲的女兒,她莫名其妙地被妳打了一頓,心裡當然受傷,所以她才會在十幾年後,看到類似的場景,生氣地問妳為何沒有同樣地揍弟弟。知道了這件事,妳做了什麼樣的處理呢?
N君說:我有跟她道歉呀,我說當時大家在辦喪事,妳不要那麼搞笑、胡鬧,弄得親友都聽到……。
我說:我先稱讚妳,願意放下身段,願意向女兒道歉,不過妳道歉的方式,並不符合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我的弟兄們,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Say only “yes” when you mean yes, and “No” when you mean no, and then you will not come under God’s judgment.)。】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的法則,因為妳除了單純的道歉之外,還多說了許多東西,超過了【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範圍,因此一定會有反效果,會讓聽話的對方,心裡覺得妳好像是在找藉口,沒有道歉的誠意。
這就像是常見的社會新聞,當某一個政治人物、知名的人被媒體發現做錯事時,總是會說:我做了不良的示範,向社會大眾道歉!緊接著,這位主角一定、一定會用委屈的口吻說:不過當時我之所以會失去理智(把持不住、意亂情迷、收受賄賂、動手打人……),都是因為當時(跟老婆吵架、心情不好、壓力很大、喝了許多酒……),才會……;如果不是對方先……,我應該不會做錯事!
為什麼這樣的道歉會讓人有不真誠、負面的觀感呢?因為它就是違反聖經的教導,而聖經就是人類所有共通人性的說明書,難怪讓人不喜歡、不容易接受。
所以話說回來,妳如果真心想要道歉,就照著”實話實說、就事論事”的法則,妳就直接、肯定地說:十幾年前那件事,媽媽拿衣架打妳,媽媽做錯了,媽媽真誠地向妳道歉。
就這樣,一個字都不要再多說!
除非妳女兒聽完妳的道歉之後,問妳為什麼會生那麼大的氣,妳再告訴她可能的原因,否則就不要多說一個字。
此外,妳還可以從這個事件中,多認識自己一點,多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容易發怒,甚至於是有點失去理智。最常見的狀況其實就是自己的面子快要掛不住時,或是自己覺得壓力很大、快要“hold”不住場面時。
以前我在醫院的開刀房裡就經常看到,主刀的外科醫師在手術一開始,通常都會跟旁邊的助手、護理師、麻醉護士……有說有笑的,但如果遇到開刀不順利,傷口異常出血、病人血壓降低、心跳加速、血氧降低時……,外科醫師的脾氣就會變得暴躁,接下來很可能就會駡人,甚至於是亂丟器械……,其實心理機轉就是上面我所描述的,一來是面子掛不住,二來是覺得快要“hold”不住場面。
要學會控制怒氣,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難怪聖經在箴言16:32會說:【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這樣的學習過程絕無僥倖可言,也絕對沒有什麼捷徑可抄,每個人都必須腳踏實地、認真努力、持之以恆……,鍛鍊自己的自由意志,才可能有美好的結果!
所以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場景,最好的辦法還是要照著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妳必須先仔細、用心地想一下,孩子喧嘩、玩鬧的背後原因為何,是孩子們“故意”要在大家心情不好的時候胡鬧嗎?“故意”要讓大人們難堪嗎?還是孩子們其實是“不知道”大人聚集在一起,到底是在幹嘛?
如果是“故意的”,那麼處理起來可能很麻煩,或許妳真的應該揍她;但如果是“不知道”,那就容易處理多了,做父母的只要告訴她大家是在辦喪禮,大家心裡都很難過,因為某個所愛的親人過世了。
如果孩子對過世的親友有印象,就引導她跟亡者說說話,讓她也能表達情感;如果孩子對亡者其實沒有什麼印象,或是還無法理解什麼是死亡?做父母的就可以舉一些孩子能夠理解的例子來跟她說明,例如:上一次,妳養了好久的蠶寶寶死掉了,妳心裡覺得怎樣呢?是不是很難過,甚至於想哭……,現在大家的心情,就和妳剛剛失去蠶寶寶時候的心情是一樣的……。我想,這樣子孩子就比較容易明白什麼是喪禮,就容易進入狀況,而不會胡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