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結束後,妻子在恢復室待了大約一個鐘頭,接著就由一位傳送人員和我一起把她推回病房。經由護理師的協助,我把她移回病床上,她看起來仍陷入沈睡中。接下來發生了幾件事,我覺得像是雞同鴨講。
第一件事是,我觸摸了妻子的四肢,發現她是冰冷的,於是護理師幫她測量了體溫,只有35.7度。我很擔心地跟護理師說:「我太太的體溫偏低,四肢冰冷!」護理師很輕鬆地回我說:「是因為手術加上在恢復室的關係。」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心裡的OS是:「廢話,我當然知道原因是什麼!知道原因,並沒有解決問題呀,我希望能有什麼東西能讓她的體溫能夠趕快回升,我的擔心才能降低呀!」不過我看護理師一副見怪不怪的表情,也就懶得再說什麼了,於是我幫她蓋了兩條被子,接著用最原始的方法,也就是用我溫暖的雙手不斷地將溫度傳送給我妻子的雙腳,並為她按摩,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她的四肢才沒有那麼冰冷。
第二件事是,回到病房不久,妻子發生嘔吐,我看到一些黏液狀的液體從她口裡冒出來,我嚇了一跳,趕快把她的頭側向左邊,免得她嗆到。過了幾個鐘頭,她又吐了一次。後來護理師來巡房,問我有沒有什麼狀況,我說:「她吐了兩次!」護理師還是很輕鬆地回答我說:「是因為麻醉在退的關係!」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心裡的OS是:「廢話,我當然知道原因是什麼!知道原因,並沒有解決問題呀,如果因為嘔吐嗆到引起肺炎,那就太嚴重了。」於是我跟護理師說:「可以幫我妻子打一針止吐針嗎?」護理師說:「我幫你問一下。」過了幾分鐘,護理師幫妻子打了一劑肌肉注射的止吐針,還好後來就沒有再吐了。
第三件事是,當天傍晚主刀醫師來看妻子,我問他為何妻子的尿袋裡一直都有很明顯的血尿,他很輕鬆地說:「是因為在腹腔鏡手術前,我們幫她放了兩根導管在兩側的輸尿管裡面,避免手術時傷到輸尿管。」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心裡的OS是:「雖然知道原因,可是我心裡的擔心並沒有解決呀,不斷地血尿,難道不會導致貧血,使得妻子的身體更為虛弱呢?」
第四件事是,隔天早上醫師助理很早就來巡房,她問妻子有沒有什麼不舒服,妻子很小聲地說:「喉嚨很痛!」醫師助理很輕鬆地回答說:「是因為全身麻醉時,氣管插管所引起的。」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心裡的OS是:「我當然知道原因是什麼!知道原因,並沒有解決問題呀,喉嚨痛,她就不想進食,於是體力的恢復就會更慢,這樣不是很麻煩嗎?」於是我說:「能不能開些藥來改善她的喉嚨痛呢?」她說:「醫師已經有開止痛藥給她吃。」我說:「她喉嚨很痛,根本就不想吃任何東西,要吞一大顆止痛藥(普拿疼)更是困難。」於是醫師助理才說:「好吧,那我開口腔的止痛噴霧劑給她用。」
發生了這四件事,我發現醫護人員和病人以及家屬之間的溝通,還真是有溝而沒有通!當然,我也立刻反省到,以前我在醫院工作,應該也常常做出這類效率很差的溝通。不過現在我明白了,原因就是出在”心情 vs 事情”(請參閱#你可以更會溝通(172、173、174)「心情 vs 事情(上)(中)(下)」等文),
也就是說,傳統上醫護人員所接受過的專業訓練都是在處理”事情”,
所以他們會說:「是因為手術加上在恢復室的關係」、
「是因為麻醉在退的關係」、
「是因為放了兩根導管在兩側的輸尿管裡面的關係」、
「是因為麻醉時氣管插管所引起的」……,
這類的溝通都是只有處理”事情”而已,如果病人和家屬都是機器人,那麼這樣的溝通模式是OK的!當然,我們都不是機器人,我們都有情緒,換句話說,病人和家屬除了看得見的”事情” 需要被處理之外,他們看不見的的”心情(情緒)”也需要被適當地對待;如果缺了後面這一部份,就會像是我之前在#你可以更會溝通(125)「沈默之聲」裡面提到的:「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