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得更幸福(下)(聖經的教導)

分享這篇文章:

Robert Waldinger教授繼續表示,還有一些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啟發:當智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一個人金錢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與他人的關係水平;一個擁有“溫暖人際關係”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頂峰(一般是55到60歲期間)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賺14萬美元;

智力商數在110-115之間的人與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沒有明顯差別;

兒童時代受到良好母愛關懷的人,平均比沒有母親關懷的人,每年多賺87000美元;

孩提時代和母親關係差的人,年老後更有可能換上老年痴呆症;

在職業生涯的後期,一個人兒童時代和母親的關係,與他們的工作效率正相關;

童年受到父愛關懷的人,成年後的焦慮較少。

既然和睦的人際關係,對我們人生的幸福,有着如此巨大的促進作用,為什麼我們偏偏就做不到呢?我們時常會因為有口無心的話,陷入失去理智的爭吵……;

我們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記恨、憤怒乃至嫉妒他人。我們從瑣碎到不能再瑣碎的小事上,不斷壯大我們的負能量和怨恨,為了不值一提的事互相指責。而這些寶貴的時間,我們本該可以拿來陪伴家人,與朋友遠行,與戀人看一場電影……

我們越來越痴迷於社交網絡,可以不斷地為陌生人點讚,與一塊冰冷的屏幕日夜不離,卻未曾努力打開我們的心扉,和真正那些需要我們也被我們需要的人,來一場坦誠相對的談心…

對於陌生人,我們保持友好,可是對於最親近的人,我們反而用盡了猙獰與惡劣。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基於信賴與愛,對方終會原諒我們,而我們卻嚴重地忽略了,自己的言語之失,冷漠以待和長期疏遠,最終會讓每一份原本可以和睦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直至徹底喪失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在演講的最後,Robert教授說,在研究的一開始,不管貧窮或富有,年輕人都十分堅信,名望、財富和成就,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保證。不過當他們蒼蒼老去,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100多年前,馬克·吐溫回首自己的人生,寫下這樣一段話,那是對我們最好的啟示:“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

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

讀到這裡,大家都會知道「良好的關係」會帶來許多美好的結果,不過最大的問題正如Robert教授說的:「既然和睦的人際關係,對我們人生的幸福,有着如此巨大的促進作用,為什麼我們偏偏就做不到呢?」

是的,我們就是做不到!正如「The Sound of Silence」裡的一段歌詞:「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原來最大的攔阻就是人們不懂得(不會)”溝通”,因此我在臉書上面,以「#你可以更會溝通」為主軸,不斷地寫文章,想要跟網友們分享,其實良好的人際溝通是有方法的,而且是simple and effective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

雅各書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以弗所4:15的教導:【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所衍生出來的三明治說話方法…

既然上述哈佛大學長達75年的研究結論,跟我目前在「#你可以更會溝通」的寫作方向一模一樣,都是強調「良好的關係(溝通)可以讓一個人更幸福、快樂」,所以我會繼續努力,因為它所帶來的結果會是大家都想要的幸福、快樂!!!

全文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