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表示大家會有一個天然人的迷思,那就是自己很會講話,耳朵也能聽,還需要學習溝通嗎?於是我跟大家介紹一首英文歌,曲名是:沈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其中的一段歌詞是: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他們”交談”著卻沒有真正”說話”)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他們聽到”聲音”卻沒有真正”傾聽”)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他們寫著一些沒有傳達任何心聲的歌曲)
Silence沈默在這首歌裡指的是社會上對於一些不良或不公義現象的不知不覺或不敢發聲,它也指社會因而形成的一種壓抑的力量,一種主流。當主流社會一片沈默之聲時,要挺身發言的先知肯定是孤獨的,因為鮮少有人敢向社會挑戰,去打破沈寂。
沈默很可怕,可怕的像癌症會漫延。不過大家想一下,要打破沈默,那還不簡單嗎,大家只要出聲音、講講話、唱唱歌,不就打破沈默了嗎!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他們交談著卻沒有真正說話,他們聽到聲音卻沒有真正傾聽,他們寫著一些沒有傳達任何心聲的歌曲)。
這裡的People指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親戚之間、老闆員工之間……),還包括政黨與政黨之間、勞方與資方之間、人民與政府之間、醫療界與民眾之間、醫療界與健保署之間、民眾與健保署之間、反核團體與台電之間、環保團體與財團之間、媒體與社會大眾之間、演藝界與社會大眾之間……甚至於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有著許多的 talking、hearing、songs,表面上有許多聲音,看起來很熱鬧,不過並沒有真正的 speaking、listening、sharing,其實就是大家常講的一句話”有溝而沒有通”,長久下來,當然會造就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應該花點時間來學習「溝通」,理由如下:
第一:”溝通”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本能,例如當嬰兒出生後哇哇大哭,就是一種溝通,它傳遞的訊息是「我能自己呼吸、我很健康……」,做父母的收到這樣的訊息,會感到放心與喜悅。
第二:”溝通”是一個人能夠存活下去的基本要素,例如嬰兒出生後,它必須用哭泣或其他肢體語言,來傳遞「我餓了、我渴了、我大便了、我尿布濕了、我想要抱抱……」等等訊息,身旁的照顧者才知道如何滿足上述的需求,於是小嬰兒才能存活下去。
第三:”溝通”必須要隨著一個人的長大而進化,這就像是使用手機,如果有人還在使用2G或3G的傳統手機,那麼很難避免被其他人貼上”LKK”的標籤!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到了十歲,甚至是十五、二十五歲……,還是只會用愛哭泣、耍脾氣、鬧任性的幼稚方式來表達需求或跟別人溝通,那麼除非她具有絕美的容顏(公主),身旁的人可能會勉強忍耐,否則就會被加上一個”病”字!
為了避免學生認為我歧視女性,於是我問了幾位男同學,看看他們習慣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有人說:「打電動」,有人說:「去運動」,還有一位說:「去躲起來!」最後一個答案引來哄堂大笑,我回應說:「謝謝你給了一個誠實的答案,這就像是社會新聞常報導的,某某名人出了事,選擇『神隱』(避不見面),這確實很常見,不過平心而論,『躲起來』並無法解決問題,所以這樣的方式,並不是一種成熟的行為。」
第四:”溝通”幾乎就像是呼吸空氣一樣,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不管是食、衣、住、行、育、樂,還是在工作或家庭中。其實學校「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溝通,老師希望把腦袋裡的理念,藉著溝通傳遞給學生;「工作」的本質其實也是一種溝通,因為職場上每個人都會有上司、同事、部屬,大家每一天都需要溝通。
就算是一位畫家(藝術工作者),或許作畫時他可以一個人,不過當他要辦展覽或是賣出作品時,他還是必須跟其他人溝通!
第五:”溝通”不良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勞苦愁煩,小至去餐廳吃東西等了半天服務員送上的菜竟不是你點的、用Line跟朋友說:「May I use your wifi?」卻打成「May I use your wife ?」……,大至冷嘲、熱諷、吵架、打架……,其實都是溝通不良的結果。媒體上,那些駭人聽聞的事件,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都是溝通不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