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複製母親

分享這篇文章:

108年10月中旬在「快樂門診」中,已經離婚多年的案主R君提到當年的婚姻生活,她記得某一天晚上,夫妻兩人坐在床上,先生因為工作壓力大、臉色很難看,R君關心地詢問「你怎麼了…,是不是上班…」,先生回:「你不要吵我!」R君:「我只是關心你..」,沒想到先生立刻爆怒,竟然用力毆打R君,她覺得很害怕,於是離家出走。一週後,R君不忍心地回到家,先生一句道歉的話都沒說,R君也沒跟先生吵,雙方當作沒事繼續生活……

上述過程令我困惑,先生家暴的真正原因我不明白(因為R君似乎並未出言挑釁,當然我只聽到R君的片面之詞…),而夫妻兩人事後的處理方式也令我傻眼,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她先生的脾氣暴戾,一定是源自於原生家庭,因為先生曾經跟她提過,小時候,先生跟母親快樂地在屋子後院做手工賺點錢,父親回家時在前門叫不到人,立刻就到後院不分青紅皂白地用三字經罵人,當時先生很生氣,「想揍父親」……

藉著此事,我教導基督徒R君認識聖經創世紀 2:24:【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我告訴她,【人要離開父母】不只是形體的離開,更是思想、觀念、習慣的離開,並且往更好的方向學習、前進……,於是R君跟我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她先生「沒有離開父母」,而是在複製父親的習性!

 

在後續的協談中,R君跟我分享現在交往一位男友(同事),她表示某一天她向男友詢問某件公事,男友態度不佳、大聲地回應她……,R君不解地向對方詢問原因,男友回答「我就是把妳對我的樣子演給你看!」

R君開始反省,平常跟男友相處都OK,不過只要是談到公事、要做決定時,她就會很強勢、態度口氣變很差…。她檢討原因應該是「想得不夠遠」或是「缺乏耐心」…,不過我斬釘截鐵地告訴R君,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是她正在「複製」母親的樣子!

因為R君曾提到她自己的原生家庭,家裡開店做生意,事情都是母親在做,案父在家像是隱形人,完全沒有功能,而母親則是經常數落父親的無能。

 

R君突然恍然大悟,聯想起多年前婚後某一天,她在廚房做菜,突然發現沒有鹽了,先生當時在家看電視,R君接下來的作法是,關上瓦斯爐火、自己到外面去買一包鹽、回家後繼續動作。她完全沒想到要先生幫忙,因為她媽媽在家裡就是如此,大小事都一個人扛,從不曾要求父親幫忙!

R君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有何奇怪,一直到某一天她在公司裡面,快下班時,她聽到另一位女同事打電話跟先生說「待會兒你下班時,你去買哪些、哪些東西…,我去買另外一些東西…」。R君驚訝地詢問該同事「你們夫妻是這樣過生活的喔?」對方表示「這就是分工合作呀!」

R君終於看清,她在複製媽媽對待父親的習慣!也就是說,已經是基督徒的她,在多年的婚姻中,不斷地違反創世紀 2:24:【人要離開父母……】的教導,難怪日子會過得勞苦愁煩。

 

接下來,我教導案主認識人際溝通的法則,包括雅各書 1:19:【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以及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話才剛講完,R君立刻脫口說出:「如果先生(前夫)一無是處,那該怎麼辦?」

 

於是我舉網路上的笑話,「小明」拿了兩張考卷回家,要讓爸爸簽名後繳回給老師。一張是:國語:”O”分,另一張是:數學:”1”分。小明顫抖地將兩張考卷拿給爸爸看,心想:「這下一定完蛋了,如果不是被打一頓,就是被臭罵一頓!」 沒想到爸爸看完後,對小明說:「我覺得你數學的能力比國語強喔,下一次考試繼續加油!」

我相信很多人看過這則笑話,也覺得很好笑,不過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小明的爸爸願意這樣對待他呢?我的答案是:因為爸爸很愛小明、很用心地愛小明,所以他沒有用一般家長的眼光(標準)來痛打、責罵他……,等同於是從「終點」(100分)來看他,各缺100分及99分,也就是【不是、就說不是…】;

相反地,父親選擇”就事論事、實話實說”地肯定他、稱讚他、鼓勵他……,等同於是從「起點」(都是O分)來對待小明。請注意,爸爸並沒有隨便肯定、胡亂稱讚,他說的內容都是事實喔,「1分」確實比「O分」強,完全符合聖經的【是、就說是…】

………………

聽到這裡,R君表示聽過類似笑話,不過她隨即說出「那很難做到」!

為了教導她「並非很難」,於是我舉孩子學走路為例,當一歲多的孩子剛開始學走路,走了3步後就跌倒了,請問一般的媽媽會做何回應? A:拍拍手並對孩子說:「你好棒喔,已經會走3步了…」; B:用嫌惡的眼神對孩子說:「你好笨喔,才走3步就跌倒…」。

坦白講,A、B的描述其實都正確,只不過A是選擇從「起點」(O分)來看孩子(已經會走3步…),符合上述聖經的【是、就說是】;而B是選擇從「終點」(100分)來看孩子(才走3步就跌倒…),等同是【不是、就說不是】而忽略了聖經前半部的【是、就說是】。

 

聽完我的舉例說明,R君表示如果只有A、B可以選,她會選A,不過如果事情真的發生在她身上,她什麼都不會說(等同於A、B都不選),而是直接把女兒抱起來……

 

R君的答案讓我覺得很驚訝,我立刻聯想到她先前跟先生發生衝突的場景,先生對她家暴後,她雖然離家數日,後來還是回家,R君跟先生竟然可以「當作沒發生過什麼事」地繼續過日子….,當時的我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這樣的夫妻),不過這次我看懂了,R君長久以來習慣用「逃避」(視而不見、當作沒事)的方式來面對衝突。

當我做出此一分析時,R君剛開始不同意,不過當我再度提到R君其實是在複製母親的習慣之後,她終於坦承母親確實是如此、確實習慣逃避問題,因為她想起前幾年母親跟同住的二嫂起衝突時,母親打電話對R君表示「想要離家出走」,當時R君覺得很離譜,整個家(包括房子)都是母親打拼建立的,為何跟二嫂吵架,想要離家的卻是母親呢?我再次說明「這就是逃避問題」,於是案主終於承認自己其實是百分之百地複製母親的模式!

 

當我再仔細思考,發現其實R君跟她母親面對「人際衝突」時的解決習慣,其實是很常見的,因為面對任何衝突、困境時,天然人的回應方式不外乎兩種,第一種是「Fight」(攻擊),等同於雙方公開吵架、打架……;第二種是「Flight」(逃避),等同於視而不見、當作沒事,或是委曲求全。

在我的觀念中,不管是「Fight」(攻擊)還是「Flight」(逃避),其實都像是鐘擺的兩端,離解決問題的核心一樣遠!

 

協談尾聲,R君表示,年輕時覺得「事情的對錯是黑白分明的」,經歷過許多事後,覺得「事情的對錯似乎是模糊、混淆的」……,我則是回應「現在開始用聖經作為判斷的依據,事情的對錯會再度變清楚」,這像是俗話說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R君表示終於懂了。

 

最後,R君問我「聖經該讀哪裡?」我鼓勵她就從【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以及【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開始,同時用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逐漸脫離「女兒複製母親」的困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