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也報憂(上)

分享這篇文章:

108年5月上旬,一位在「快樂門診」協談過多次的案主H君在臉書PO文:「過去總是報喜不報憂地對長輩,但我們卻期待完整地了解孩子。把實情說清楚,昨天特別跟公公說除了照護媽媽外,自己膝蓋也不舒服,請公公多多自理。公公是個明理的長輩,很體諒我的難處,也叮嚀要我多休息。我如實地說出我的困難,不讓公公因為不知道而困惑,拼圖越完整,家庭越和諧。

#「快樂門診」的心得分享與應用。」

 

我看了很高興,立即回覆:「很棒,拼圖完整,對方才能看懂,才不會誤會。」

過了一天,我看到其他人留言:「萬一你如實告知……,得到的回覆是他比你更嚴重……,那該如何?」

H君認真地回覆:「”萬一” 是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更嚴重的事需要更多人一起來面對、處理。」

我則是留言:「如果『不知道如何幫助對方』,就明白表示『我不知道如何幫你,不過我關心你』。這就是聖經【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應用。」

 

基於先前的協談,我對H君的原生家庭有所認識。父親領有殘障手冊,母親因著媒妁之言而嫁給父親,而父親非常貧窮。母親曾經因為家裡太窮,覺得無法養活三名子女,因此一度打包行李想要離家出走。H君十歲時,家裡開始接一些零工,所有孩子一回家就要幫忙做……;近來,母親罹患輕度失智,而H君自己則罹患了多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白天要上班,還得每兩天回老家一次照顧兩老……

 

協談中,我問H君:「媽媽知道你生病嗎?」她立刻回:「我不敢講,怕媽媽會操心。媽媽已經年邁又失智,我再跟她講這些,豈不是雪上加霜?」

 

「唉」,我嘆了一口氣,心想:「又是報喜不報憂!」

 

於是我表示,「報喜不報憂」確實是親人之間,非常常見的溝通模式。人們已經非常習慣如此做,不過卻很少深入思考這樣的溝通模式,到底有何優缺點。

我告訴H君,當我仔細分析,親人之間如果只是「報喜不報憂」,那麼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就會出問題,剛開始是停滯不前,接下來就會產生誤解。舉個例子,每個人生活的片段都像是一片片的拼圖,經過了一年,雙方都發生了許多事(相當於彼此人生的拼圖都各自增加了一萬片),如果雙方都是選擇「報喜不報憂」,那麼雙方對彼此的認識,就只增加了一小部份(相當於拼圖的100片)。

試問,一幅原先應該有10000片的拼圖,因為某些原因遺失了大部份,只剩下100片,你還能看出拼圖的全貌嗎?不僅可能看不清楚(漏掉了許多重要圖像),還很可能會猜錯內容(雞看成鴨,牛看成馬……)!

這意味著雙方之間的認識(了解),最多就是停留在一年前的狀態,更有可能的是因為許多事情彼此都猜錯內容、會錯意,於是產生許多隔閡、誤解,結果造成雙方的關係,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更密切,反而越來越疏離……

 

如果想要避免上述不良循環,方法其實很簡單,因為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身體不舒服就說身體不舒服)、(生了病就說生了病)……,如此一來,雙方就不會產生誤解或是隔閡,於是彼此的溝通很良好,雙方都很快樂。

 

聽到這裡,H君仍有些疑惑,於是我直接問她:「你現在有一位女兒、一位兒子,你希望在她們在身體生病、遇到困難、戀愛失敗、遭受霸凌……時,對你這個做媽媽的『報喜不報憂』嗎?」

H君立刻回:「當然不,我希望她們完整地告訴我。」

我說:「你對媽媽『報喜不報憂』,不過卻期待兒女對你這個媽媽『報喜也報憂』,這不是非常矛盾嗎?更何況,媽媽本來就是孩子學習的Model,你多年親自示範『A』,卻希望孩子能自動學會『B』,這不是非常奇怪嗎?」

 

聽過上述說明,H君恍然大悟地點頭!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