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捐協調師的困擾

分享這篇文章:

107年8月24日,有一位以前在醫院裡的同事社工師L君分享了一篇報導,標題是「不為人知的各行各業:器捐協調師 穿針引線 以命換命 拯救千萬家庭」

L君自己特別寫道:「幾次的勸募、幾次的捐贈、無數個家庭故事跟無私奉獻,謝謝你們讓我參與/陪伴生命的最後一哩路,也謝謝過去的自己無所畏懼,勇敢地接受非養成專業的挑戰,我以身為前器捐團隊成員之一為傲!喔對了,這業務讓我認識了一群夥伴,在我徬徨無助的時候,你們總是溫暖的伸出援手幫助我,謝謝你們讓我順利幫助大德遺愛人間。」…………

L君提到的”一群夥伴”,其中一位就是我,因為當我在醫院裡推廣「癌末病患可以捐贈眼角膜」的觀念時,有幾年的時間裡,L君是以社工師的身份擔負起器捐協調師的工作,協助我篳路藍縷地將「癌末病患捐贈眼角膜」的SOP給建立起來。多年後想起那些過程,我仍然覺得非常溫暖、感動。

至於L君所分享的報導裡面提到,器捐協調師的工作是從重症病人抵達醫院的第一刻,當家屬還在期待把家人搶救回來,「化小愛為大愛」是多麼掙扎又難以啟口的任務。當家屬或是本人簽了器捐同意書,協調師立刻進入備戰的狀態,從確認可以捐贈的器官、上網通報、器官登錄,進行跨院際間的協調。在每一次的器官捐贈與移植過程,扮演著穿針引線的靈魂人物,承接著捐贈者的大愛,希望將受贈端照顧好。

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主要從事器官捐贈勸募工作,負責器官捐贈、協助摘取、保存、限時配對運送、移植到術後照顧,以及院內外、甚至是家屬間關懷陪伴的協調事務。器官捐贈暨移植小組成員得二十四小時待命,即使休假期間,接收到器官捐贈個案,協調師總是以最快速度趕回醫院陪伴捐贈者的家屬,給予及時的撫慰與關懷。

當受贈者的器官獲得重生,固然令人高興,不過,難免會遇到心痛的失敗案例,例如在移植的部分,因為要等待一顆心臟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曾經有病人在接受心臟種上去的時候,心跳狀況非常糟糕,然後就不幸過世了。對於這樣的案例,器捐協調師感到相當無奈,同時整個團隊的士氣也會受到打擊……

讀過上述內容,我覺得很好,器官捐贈確實是台灣社會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我還回想起多年前,我曾經應邀至台北演講,題目大概是「如何做好癌症病患的病情告知」,聽眾大多是各醫院的護理師。當天的我因為提早到達會場,因此就提前進入講堂,坐在後面聆聽前一位講者的演講,該講員是一位在安寧療護界很有名的外科醫師。

我記得有一位器捐協調師提問,她表示在面對等待移植的病人時,她通常會按照前輩的教導,不斷地鼓勵病人要加油、要堅強、要撐下去……,不過她心裡卻很清楚,在台灣社會的現況下,病人不一定等得到有人願意捐贈器官,如果沒等到病人就會過世……,所以她常會擔心病人會不會一心以為器捐一定有機會、會成功,而完全沒有對死亡有所準備,以至於臨終前來不及跟所愛的人說再見,留下許多遺憾!她詢問講員,該如何面對上述兩難的情況?

我記得該講員答覆說,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並非癌末病患,更何況醫護人員的天職是「救人」,因此移植小組的成員(包括器捐協調師)只要不斷地鼓勵等待移植的病人即可,其他不必想太多!

聽到該講員的答覆,我覺得怪怪的,因為那樣的語氣,跟我常常遇見的癌症病患家屬一樣,總是報喜不報憂。從表面上來看,家屬似乎是很愛護病人,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家屬其實是剝奪了病人「知的權利」,等同於不尊重病人的「自由意志」。我曾經在臉書文章裡寫過多次,愛一個人的起始點是從尊重對方的「自由意志」開始;相反地,當某甲不願意尊重某乙的「自由意志」時,某甲其實是「不愛」某乙的!

………………

輪到我上台演講時,我看到剛剛那一位提問的器捐協調師還坐在台下,於是我表示願意提供另一種模式讓她參考。我建議她「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地面對等待器捐的病人,她可以告訴病人:「如果即時等到器捐,你將可以擺脫病魔、未來如何美好……」,不過她也應該告訴病人:「如果沒等到器捐,你將會因為器官衰竭而過世;如果你不想留下遺憾,你可以做些準備,例如跟身邊的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有恩怨的則彼此饒恕原諒……。」當器捐協調師完整地提供上述訊息,病人會怎麼想、接下來怎麼做?那就是病人的「自由意志」所管轄的範疇,醫護人員不必負責,也不必操心。

 

聽過我的說明,我看到那一位器捐協調師的臉上流露出鬆了一口氣的笑容。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為了解答該器捐協調師的疑惑所採取的溝通模式,其實就是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如果及時等到器捐……)、(如果沒等到器捐……);如此一來,醫護人員就不必背負不必要的壓力,病人的「自由意志」也能得到充分的尊重,那不是雙贏嗎!

這件事再次證明聖經裡的溝通法則,真是 simple and effective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