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7月14日,大家在吃員工餐前,老闆娘N君照例帶大家唸兩次「愛的提醒765(每個人都會出錯,出了錯請提醒,不要用盯的)」。隔幾分鐘,內場的領班A大廚有點生氣地表示,如果只有「愛的提醒」,大家做錯事之後都無所謂,這不是擺爛嗎?
根據過去的經驗,A大廚並非常常生氣的人,於是我立刻詢問老闆娘N君,看看到底是什麼事?N君表示,前一晚餐廳忙碌時,有客人要追加一道「鐵板豆腐」,她口頭上跟砧板師傅做了吩咐,不知為何緣故,內場先後出了兩道……,可能的原因是負責配菜的砧板師傅自己弄錯,也可能是其他外場同仁重複跟砧板師傅講……,反正就是多做了一道。
A大廚生氣地表示,內場在特別忙碌時,還要花力氣、費時間多做一道菜,真的會令人生氣。
因為上述事件發生時,我並不在場,所以我反而可以客觀地來看問題。從表面上來看,我可以看出A大廚是在怪罪砧板師傅害他多做了一道菜,不過前些日子我才寫了一篇「沒有紅綠燈」,所以我會特別注意員工所犯的錯,是不是餐廳原先就有訂定過的規範。如果規範過,那麼員工自然應該負絕大部分責任;如果沒有明確規範過,那麼當務之急應該是建立合理的規範。
我還想到,發生問題時,立刻把所有矛頭都指向當事人,這確實是我們社會上常見的作法,例如有人跳樓自殺,大家指責當事人逃避問題、不敢面對問題…;有人被性侵,輿論指責當事人衣著暴露、行為不檢…。不過,類似的思維,就像是只看到「冰山的一角」,而我的習慣是想要弄懂「冰山的主體」,因為聖經在雅各書 1:19的教導是:【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當我願意【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我才可能看懂「冰山的主體」為何?問題才可能真正地被解決,否則如果只看到「冰山的一角」,並且把全部力氣都花在剷除該部分,結果會是徒勞無功或是效率低落,因為過不了多久,「冰山的一角」又會冒出來!!!
經過以上的思考,我想到「冰山的主體」應該是餐廳裡,對於顧客臨時要求加菜並沒有一套SOP(標準作業流程),因此砧板師傅確實容易弄錯,因為除了老闆娘之外,外場兩位同仁也可能給出重覆的口頭指令……。
想清楚之後,我找到老闆娘N君,我表示應該要建立顧客加菜的SOP,簡單來說就是「文字化」,要加的菜名一律寫在一張點菜單上,註明是「加」菜並送至負責配菜的砧板師傅處。接下來,後者根據菜單出菜,比較不會出錯;如果出了錯,責任的歸屬也會很明確!
經過了這件事,我找了時間特地跟老闆娘N君以及內場領班A大廚表示,我替餐廳設計了一個制度,可以叫做「管理三部曲」:建立制度>宣導提醒>績效考核,也就是遇到問題或有人犯錯,先【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看懂「冰山的主體」為何?然後建立合理的制度,接下來還要有一段時間的「宣導提醒」,如果員工後來還是出錯,那就列入「績效考核」……,我相信這樣的三部曲,會讓原先犯錯的人服氣,也容易被其他員工接受!
寫到這裡,我想起網路上的一篇貼文,標題是「管理,從了解心理學開始!對人的了解愈多,愈能做出明智的決策」,作者是:馬安奇,以下是摘要: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陸洛指出,無論這個人的身分是主管、員工、銷售員還是消費者,都可以透過心理學知識來解讀想法和行為,「當我們對人的了解愈多,愈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陸教授舉例,初階主管分配任務需要了解「人」;中階主管管事又管錢,必須懂「人」;高階主管必須決定哪些人適合在第一線服務,哪些人適合打理財務,還是必須洞察「人」。可以說,掌握人性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最大的挑戰。
在研究華人社會組織行為的過程中,陸教授發現,台灣有許多白手起家的領導者,管理員工的時候多半仰賴過去經驗,認為只要「閱人無數」,自然而然就能懂人。直到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員工愈來愈多,甚至做起跨國生意,才驚覺個人經驗有限,無法處理很多問題。「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科學,按照經驗法則,也許能管理 100人,但是如果要管理1萬人、甚至不同國家的人,就必須透過科學的力量。」
即使到今天,仍然會有主管罵員工「笨、蠢材、豬頭」的狀況……,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如果管理者能夠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前提下,嘗試調整領導風格,例如肯定部屬能力,給予高一點的期待,部屬通常能夠做得更好,甚至超越期待。而這也正是心理學上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所揭示的管理思維,「給鼓勵、給肯定、給方向、給意義,員工的潛能才會激發出來。」
……………
讀過上述內容,我更加確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當我按照聖經的教導去設計管理制度,該制度必定是會符合人性的,也就是必定會符合心理學上的重要理論,結果會是每個人都能發揮潛能,大家都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