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3月下旬在「快樂門診」中,長期來看診的A君表示,先生雖是長子,不過老家在南部、弟妹也都住南部,因此年邁的公婆都是由小叔跟小姑就近照顧,A君跟先生會在假日回去探望。前一陣子,原先住在安養機構的公公因為貧血、高血鈉被送到當地的醫學中心就醫,在急診室等了3-4天後,才住到病房;
同一時間,原先自己可以打理生活的婆婆出現憂鬱、社交畏縮、失智等症狀……
得知上述狀況,A君心裡的OS是:「小叔只在家族群組提到公公多次接受輸血,其他醫療資訊都沒提,例如心電圖如何、胃鏡檢查如何、胸部X光如何、醫師對於公公的高血鈉有何看法…;小叔很不會做事,應該拿點錢給看護購買相關用品(例如尿布墊、衛生紙),而非一次探病拿兩包衛生紙去…;小叔很沒常識,竟然說公公只要2-3天就能出院…;小姑應該儘快帶婆婆就醫,免得婆婆在家出事(例如忘了關瓦斯…)…」
A君還抱怨,先生有事不去問小叔或小姑,卻每天問她「看護今天有沒有說什麼?」,讓她壓力很大、覺得很煩……
聽到這裡,我心裡浮現「長照的困境」,其中最常見的是『家人之間因為對照顧上的溝通不良而導致的壓力』,具體的衝突如下:(前半部是遠方親人說出的話,後半部是照顧者的心聲(OS)
「怎麼變成這樣?你是怎麼顧的?」 vs 「你那麼會顧,你來顧!」
「你會不會照顧呀!不會照顧又捨不得請人照顧」 vs 「你願意出錢嗎?」
「每次回來都要聽你抱怨,那你就把他(她)送機構呀,又沒人逼你顧!」 vs「我就是捨不得呀,我很累、難道就不能抱怨兩句嗎?」
「每個月給你錢,還照顧成這樣,錢都花去哪裡了?」 vs 「照顧真的很花錢,尿布、營養品一個月就超過5000元,還有看病、交通費用…」
「你在家為什麼不把家裡打掃一下,這麼亂…」 vs 「我顧他都快累死了,怎還會有時間、力氣做打掃?」
「你照顧得很好呀,他(她)比較習慣你照顧,況且我有小孩要顧、工作又很忙……,抽不出時間輪啦!」 vs 「那我咧,都沒有自己的時間?」
「記得要做這個…、做那個…」 vs 「那麼會指揮,你來做呀!」
「財產都分給你,那你就應該照顧呀 / 你照顧得再好,也別肖想他會把財產留給你……/(竊竊私語)OO是為了財產才照顧的吧!」 vs 「我真的不是為了錢才照顧,不然換你來顧,錢給你!」
不管是A君的親身經歷,還是上述衝突場景,從根源來說,就是「溝通不良」!這跟以前我在醫院裡照顧末期病人及其家屬所遇到的問題,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多年前在醫院裡,我發現醫療的困境是「大病小人」,醫護人員把絕大多數精力都放在處理「病」這個字上面,而忽略了「人」這個字的需求(例如需要愛與被愛、存在的意義、恩怨的化解、饒恕與原諒、對死亡的準備……),所以我提出「病」跟「人」一樣大的想法,因為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所以應該做出適當的分配。
同理可推,「長照的困境」就是「大事小人」(如附圖),如果家庭照顧者把絕大多數精力都放在處理「事」這個字上面,而忽略了「人」這個字的需求(這裡的人除了被照顧者之外,還有其他親人,例如直接照顧者、照顧者的手足及其配偶……),結果必定是溝通不良,正如上述雙方衝突的對話。當然,長照同樣地也必須面對死亡的議題!
我提醒A君一個觀念,那就是「自由意志」。也就是說,「一個人一輩子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同樣的道理,每個人都可以、都應該管理自己如何說話。
在討論「照顧工作的分配」時,主要照顧者最常說出的話通常是:「你都不來幫忙…,你都只會出一張嘴…」,接下來,間接照顧者(例如其他子女)聽到對方的指責,一定會立刻用言語反擊,再下來就是雙方不歡而散,不僅原先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還引發更多衝突。
想要避免落入上述困境,我建議A君最適當的溝通模式就是按照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具體的作法就是A君如果關心公婆,就「是、就說是」地直接表達,例如打電話
給直接照顧者,第一句話是「謝謝你照顧長輩」、第二句話是「我打電話是表達
關心…」、第三句話是「我可以幫什麼忙…」,千萬不要用「詢問(質問)病況、
挑剔照顧模式、貶抑照顧者……,來間接地表示自己很關心長輩」,因為後者一
定會擦槍走火、引起衝突!
聽過上述建議,A君表示認同。因為A君長期看診,我知道對她具有「關心他人、凡事想要幫忙」的特質,於是我提醒她,在公婆未來「長照」的過程中,她可以「管理自己」,多多採取「被動」模式(有人詢問才提供意見或經驗),而非她天然人習慣的「主動」模式(經常出主意、不斷問東問西……),才不會釀成親人間的衝突、陷入「長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