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繪本的迷思(中)(奇怪的教導)

分享這篇文章:

在醫療界,醫師和護理師的前輩會教導後輩,「專業 = 冷酷 = 去除(違反)人性」,這是我老早就知道的事。在社會上,有點年紀並多點經歷的親友,會告訴其他年幼並缺乏經驗的後輩,當所愛的人過世時,「大家不要哭,否則……;大家不要掉眼淚,否則……」,這也是我老早就知道的事。

在我的認知中,這類的教導等同於是「違反人性」。我先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位媽媽,你的孩子在學校裡,突然被刀子割到了手指開始流血……,於是孩子大叫一聲:「我被割到了,好痛呀!」這時候一旁的老師對他說:「你不可以大叫,那樣會吵到別人;你不可以喊痛,那樣會嚇到其他同學!」你的孩子回說:「我做不到,因為我就是看到流血很害怕才會大叫、就是因為很痛才會喊痛呀!」你是孩子的媽媽,我想請問你,你認為是誰有問題,是你的孩子有問題,還是那位老師有問題呢???

我想,無庸置疑地你會認定當然是老師有問題,心裡的OS應該是:「我的孩子受傷流血,他當然會害怕、當然會痛呀!老師憑什麼要他不能叫、不能喊痛呢???」

沒錯,在我的認知中,那位老師的教導就是「違反人性」!!!我請問,人性裡的「難過、悲傷……」,以及「哭泣、流淚……」,如果在面臨一位曾經跟自己有密切關係的人(親人、朋友、病人……)死亡或離去時,不能拿出來用,那又該何時用呢?如果始終都不能展現「難過、悲傷……」、「哭泣、流淚……」,那麼人跟機器人有何差異呢?如果人性都沒有了,那麼一個人還像人嗎?

經過我的一番說明,上面那位醫師後來表示:「我終於知道,當我面對曾經照顧過而即將死亡的病人時,我不需要故意隱藏自己的悲傷,我不需要刻意保持冷酷,我不用再以為保持冷靜才是專業的表現,因為我終於知道,其實我們的陪伴與關懷、我們的真情流露,對於病人和家屬,都是彌足珍貴的禮物。如果今天醫生和病人的角色互換,我也不會希望我的醫師冷淡、冷靜、冷酷地看著我離去,而沒有一絲的不捨與難過。有了這些答案讓我更勇敢,更了解自己當一位醫師,究竟是在做什麼,我不再覺得徬徨。」

是的,當我們對一件事感到困惑時,「角色互換」是一個很simple and effective 的思考模式,因為它的原理就是聖經路加福音6:31:【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的實際操作模式。

上述那些「違反人性」的教導出現在醫療界和一般社會上,我早已知道,也寫過多篇文章加以剖析,不過演講當天看過上述繪本內容後,我還是非常驚訝,原來大人竟是拿這樣的繪本內容來講給小孩子聽,從小教導孩子們當身旁最要好的朋友死去時:「不要為他難過、別難過……。」

原來我們整個社會,從小就用「違反人性」的觀念來教育孩童,要它們不可以「難過、悲傷……」,也不可以「哭泣、流淚……」,所以上述醫療界的現象,只不過是我們社會的小縮影。

我還想到一個更荒謬的現象,也就是如果社會大眾都覺得人性中的「難過、悲傷……」、「哭泣、流淚……」是不好的,想要直接丟棄,那也可以呀!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何經過一段時間的喪禮籌備,大家的悲傷已經逐漸減少,不再想要哭泣了,可是在告別式當天卻又要花錢請來身穿白衣的“孝女白琴”,用她專業的號哭聲,要為喪禮增添強烈悲傷的氣氛!這不是非常怪異嗎?人剛過世、非常悲傷的時候不准掉淚……,已經不是很悲傷的時候,又要假裝出很悲傷而大哭……,這不會讓人神經錯亂嗎?

我記得演講當天,我幾乎是用吼的把上述觀念講給數十位媽媽聽,我跟她們說:「我實在是太生氣了,因為我發現整個社會竟然是用「違反人性」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如果你看不懂,那就算了,不過當我看懂之後,我真的很生氣!!!」

我想,那些媽媽們應該是一輩子都沒看過一位講員會如此生氣地來進行演講。

當我聲嘶力竭地講過上述觀念後,我突然發現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動物們,包括

土撥鼠、青蛙、狐狸、兔媽媽……,對於「獾」由衷的感謝,為何是在「獾」過世後,大家才講出來?如果是在「獾」對大家表示,牠的年紀好老、好老,牠知道自己就要死了……,這時候身旁的好朋友就找機會把牠們對牠由衷的感謝,詳詳細細地告訴「獾」,那麼「獾」會不會覺得更溫暖、更高興、更滿足呢?

那樣的表達,會不會是「獾」在獨自面對死亡前,最棒的臨終「禮物」呢?「獾」在生前,「常常幫助大家」,如果大家在牠生前,把上述的臨終「禮物」送給牠,結局會不會更溫馨呢?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