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壓力對人的發展是好的,但毒性壓力並不會。許多研究都指出創傷環境下的毒性壓力對於孩子大腦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導致一些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譬如說,因為長期處於警戒狀態下、讓大腦杏仁核過度活化,孩子可能會將「不是威脅」的訊號視作危險,而做出劇烈反應。像是別人只是看他一眼,小孩可能就認為別人是要攻擊他,於是先出手還擊。
研究也指出,創傷經驗也影響孩子大腦前額葉的發展,大腦前額葉掌管思考及情緒調節等等,而前額葉的失調也讓孩子無法掌握情緒、無法自我控制、或是出現攻擊性等行為。
生活在毒性壓力環境下的孩子在學校無法好好學習,他們時時處於高度壓力與警覺狀態,察覺周遭環境的威脅。他們可以迅速觀察到老師臉上的一個表情就知道老師要生氣了,因為在家裡,爸爸要揍他前就是這樣的表情或氛圍;
他們可能聽到老師一句負面的話語就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他即將要有危險了;
她可能遇到其他孩子不小心碰到她時就反應劇烈,大聲咆嘯,因為身體被突然碰觸的那一瞬間,讓她聯想到被性侵時的恐懼感。
如果老師沒有受過訓練,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可能就會認為這些孩子就是「壞孩子」—-上課不專心、上課就趴在桌上睡覺、動不動就推人打人說髒話。於是,老師照著傳統的懲罰方式:責罵孩子、把孩子隔離 (time-out)、不准孩子下課、把孩子送到校長室、或是禁止孩子上學(school suspension)、甚至是退學。這些都是一般學校老師的做法,但是,在創傷知情學校裡,老師並不會這麼做。
在創傷知情學校裡,老師並不會懲罰孩子的「壞」行為,因為受過訓練的老師們理解,這些孩子的行為可能是過去創傷經驗所造成的後果,而老師的懲罰手段(像是責備、打罵、隔離孩子),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恐懼、被否絕、無力、與受挫—-而這些感覺都是孩子在毒性壓力環境下,常有的情緒。於是這些負面感覺觸發那些創傷經驗,讓孩子產生更劇烈的情緒和行為,造成孩子再度創傷(re-traumatization)。
在創傷知情學校裡,老師面對孩子失控行為時,不直接處罰,而是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感到安全。一旦孩子感到安全(身體與心理上都覺得安全),覺得周遭沒有危險,孩子就能關閉「攻擊或逃跑」的危機備戰模式,回到冷靜、能夠學習的狀態。
美國UCLA醫學院的教授Joyce Dorado在一場給學校老師的訓練中說:「如果今天這場訓練你只能記住一件事情,那應該是以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請你心裡想著『你發生什麼事了?』(What has happened to you?),而不是問『你到底哪裡有問題?』(What’s wrong with you?)」
當孩子在學校出現行為問題時,如果學校老師與行政人員能夠想著「你發生什麼事了?」看待孩子行為的眼光就會不一樣。這些孩子出現的「壞行為」是他們生活在毒性壓力環境下的應對、存活方式,而學校使用任何處罰性的手段對孩子都只會造成負面效果。這些孩子不是壞孩子,而是受過創傷的孩子,唯有讓孩子感受到身心安全,孩子才能在學校中好好學習。
很奇妙地,我發現上述文章強調,「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請你心裡想著『你發生什麼事了?』(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而不是問『你到底哪裡有問題?』(What’s wrong with you?)」,其精神竟然跟前述李佳燕醫師分享的案例,以及
我先前所寫的「! vs ?」非常類似,於是我再次確信,人是上帝創造的,所以人性具有許多共通點。
回想過上述文章,我提醒自己,雖然我是醫師,不過千萬不要隨便地就把一位受了傷、需要幫助的孩子,冠上某個疾病名稱。
我告訴自己,把孩子冠上某個病名通常只需要幾分鐘,不過如果真的想要幫助一位心理創傷的孩子,那就必須付出時間的代價。
我還想到,下一次協談時,我會想要釐清,Y君是否下意識地藉著「主動出擊」(捉弄別人、搞笑),藉以轉移注意力,避免自己「從小沒有爸爸的身份」被同學發現因而被嘲笑;Y君會拿刀子割劃書本…、弄破褲子…,是否意味著心中有怒氣、怨恨,不知如何發洩……
更重要的是,我打算再次用出自聖經「五兩金條的啟示」幫助Y君重建自信心、可以勇敢地做自己,不必當別人的鏡子;當然,還要教導他學習聖經中有關溝通的法則,才能跟同學建立正常的友誼。
我開始期待下一次的協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