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11月16日,有一位朋友推薦我去看一篇貼文,是台大張文亮教授PO的,內容是:「醫生與愛~~在十七世紀的中期,愛爾蘭有個醫生名叫布朗尼(Thomas Browne, 1605-1682),他每天夜裡巡視完病房之後,就搬張椅子,坐在病榻旁,而後自口袋裡掏出一張紙,在病人旁邊朗誦,病人也側耳而聽,是他給「病人的一封信」,內容感人,用詞優美,安慰病人的憂傷,鼓勵病人有盼望。
信唸完了以後,他環視周遭,等待回應,有一次一個三十五歲的肺結核病人問道:「醫生啊,你覺不覺得我這樣離開世界,未免有點早?」布朗尼聽了,站起身來,慢慢地走了。
隔天晚上,他又回來了,靜靜的讀:「早逝如同一條湍流的小河,不等夕陽餘映水面,就直接奔向光輝的太陽…,在那交託處的箇中滋味,是多少健康之人永遠品嚐不到的。」布朗尼醫生曾經研究雞蛋的胚胎結構,科學史上被稱為「第一個胚胎學家」,但是他影響後世的是他為病人朗誦的信件,日後結集成為「給朋友的一封信」(A Letter to a Friend),成為經點名著。
布朗尼為什麼這麼作?他說,他期待最多的不是錢,而是愛。」
看過上述文字,我仔細地想了一下,發現發文跟轉貼的人,本身都不是「醫師」,因此我想我可以用「醫師」的角度,提供不同的看法。
老實說,許多年以前我就知道百年前的醫師,他們常常做的事,是到病人的家裡看診,對病人家裡的人、事、物很熟悉,會花時間聽病人講話,也會在病人臨終時陪伴病人和家屬……。上述那樣的醫病關係,如果拿來放在現在的台灣社會,我相信會讓許多病家覺得很親切、很有人性……。接下來,應該會有人想問,是不是百年前的醫師比起現代的醫師,更具有愛心、耐心,更懂得人性,也更知道如何照顧一位臨終病人???答案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接下來我就為「可能不是」提出我個人的解答。我先講個小故事:
以前我在醫院工作時,有一位工作能力很強的基督徒護理師,有一次在私下聊天時提到:「剛從某大學護理系畢業踏入職場時,我看到那些花許多錢去百貨公司買名牌包的貴婦,心裡的OS通常是:「我才不會像她們一樣,亂花錢去買那些昂貴的名牌包,只為了在旁人面前炫耀,一點也不實用……。」不過到了現在,工作了許多年,經濟狀況變好了,我變得不太敢去逛百貨公司,因為我怕當我看到那些漂亮的名牌包,會忍耐不住而買下去!」
聽完她的一席話,我稱讚她能夠很誠實地面對自己,沒有高估自己的意志力。
…………
我從上述真實故事裡學到一件事,那就是當我們信誓旦旦地認為自己不會去做某件事,並不表示我們「真知道」不該做某件事,而是受限於當時的時空環境,我們其實是「不得已」地只能選擇不去做某件事。
當我用同樣的推理來看文章最前面的醫療行為時,我可以很明白地指出,那位布朗尼醫師所處的年代,如果從現代醫學100分的標準來看,可能連5分都不到!
也就是說,所有大家目前所熟悉的醫療器材、藥品和技術,包括心肺復甦術、心電圖、X光、呼吸器、血液透析機、葉克膜(體外循環氧合機)、各種抗生素(抗結核藥物)、抗癌藥物、標靶藥物、心導管手術、開心手術、開腦手術、換肝、換心、換腎……,當時都沒有,所以當時的醫師,就只能用上述那些方式,來對待病人;換句話說,如果那位醫師當時有著現代的各種醫療資源,那麼他會不會藉著朗誦一首詩來試圖安慰那位年輕的肺結核病人呢?
我猜應該是不會,因為現在已經有許多種藥物可以治療肺結核,有第一線用藥,還有二、三線用藥……,所以他應該會想盡辦法去治療他的肺結核!相反地,如果台灣目前的醫院裡,有一位醫師在面對一位年輕的肺結核病患,沒有想盡辦法去取得適當的藥物來治療他的肺結核,而是在他的病榻旁為他朗誦詩歌……,我想他應該會被家屬控告而吃上官司。
很抱歉,我必須寫出上述的文字,因為我知道文學裡可以很浪漫,不過現代的醫療機構裡,卻是很現實的。我無意貶低那位布朗尼醫師,我只是想要強調,如果有人拿數百年前醫師的作為,來跟現代的醫師做比較,會像是「張飛打岳飛」,或是「拿清朝的劍去砍明朝的官」,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我相信醫療行為應該要符合人性的需求,不過我也相信,人性的需求是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化的。那麼大家應該會問,一位醫師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為病患提供人性化的醫療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羅馬書12: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也就是說,一位醫師必須依照上帝在當下所給予的時空環境條件(例如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是不同的…),常常更新照顧病患的模式(用上帝的眼光來做決定…),才可能符合當時人們的需求。如果網友有興趣,可以在我個人的網站裡,搜尋「怎樣才是好醫師???(一)~(四)」,裡面有詳細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