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Q的應用

分享這篇文章:

107年12月26日,我在臉書貼出#你可以更會溝通(929)「必然的結果(下)(可憐的老人)」,內容提到「有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的右腳因為血液循環不良,不僅發黑,還腐爛長蛆。去看了新竹某區域醫院,醫院卻不願收治他……,表面上的原因似乎跟「醫德」有關,其實更深的原因有許多,包括:

一是家庭成員間有許多糾葛衝突;

二是沒有一個清楚的對口,連病人也做不了主;

三是沒有人肯負全責,彼此推來推去;

四是家屬間意見不一,正如台語歌謠「天黑黑」;

五是病情已入膏肓、死亡迫在眉睫,不過病人和家屬都沒有任何準備……;

有這麼多麻煩事,難怪醫師不願意收治。」

………………

有一位基督徒姊妹K君來留言說:「家庭真是一個大學問,有人得心應手,有人搞的烏煙瘴氣。」

看到這裡,我想起兩週前某天凌晨五點多,K君傳訊詢問我:「請問醫生,有社區醫生在日托掛名,看診嗎?我不太了解醫生的世界」、

我:「不懂妳的意思」、

K君:「我的意思是,是否有醫生可以出去到社區看診,針對無法出去看病的人?」、

我:「據我所知,如果罹患癌症末期,可以申請安寧居家照護,醫護人員會定期訪視。此外,有少數醫師(特別是偏鄉、山地)在做…」、

K君:「我知道偏鄉是如此,但如果是社區需要醫生看診,我如何請到醫生?」、

我:「可能要看該日托單位有無跟「某醫療院所」簽約合作。」、

K君:「我之所以問,是因為我們這裏的老人家很多,有些無法出去,或者要看的地點很遠,附近又沒有,有時他們都說算了吧!我很心疼他們,但自己又無能為力,所以看見醫生上線,就立刻提出問題。」、

我非常納悶地問:「很遠?是指那裡?社區地點在那裏?」當我一邊問,心裡想的是:「台灣是醫療可近性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國家,除了少數離島、偏鄉、山地…,怎麼會有人抱怨”看病太遠”呢???」

K君:「我們的社區是大鵬新城,在延平路和經國路交岔口,對他們說要去新竹台大、國泰、空軍醫院都是很遠……;如果單純的請醫生來我們社區看診,關懷這些老人家的健康,是否可行,一個月一次,可行嗎?」、

我:「看得出來,妳很有愛心也很關心社區居民。如果想達成目的,可能要親自拜訪鄰近的診所醫師,或是以社區管委會的名義發文給大型醫院的「家庭醫學科」,再看對方願不願意。」、

K君:「謝謝醫生花時間,看我的問題並且解答,這對我很重要,感恩!」、

………………

當我花了四十分鐘回答上述提問後,我心裡是充滿疑問的,正如我提過的,台灣的醫護人員如此血汗、被健保制度剝削,怎麼還有住在都會區的民眾抱怨”看病太遠”呢???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提醒自己應該按照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於是在我快要動怒時,我要求自己先【快快的聽】(仔細地想…),於是我看懂K君應該是相當有愛心,希望幫助社區老人們能過得更好,於是「想要讓老人用最輕鬆的方式(在自家社區)就能看病…」,其實是她想要表達關心、愛心的一種可能的方式。

我還聯想到,前幾天我才剛弄懂一個詞彙「QBQ」(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問題背後的問題),等同於我常跟網友分享的「冰山理論」(一般人所看見的問題通常是「冰山的一角」,而釀成問題的真正原因常常是無法直接看見的,就像是「冰山的主體」)……

 

於是我回覆K君:「妳的觀察是正確的,所以如果有可能,早一點「面對並處理問題」;如果到了「可憐的老人」階段,那麼無論妳多有愛心、多願意幫忙,結果仍是不理想。」、

K君:「會不會到 (可憐的老人)階段,是因這家庭生病了。如果只針對(可憐的老人)做處理,相對效果很低?」、

我:「You get it!可憐老人(像是「被害人」)的前身,通常是沒有按照正確方式經營家庭(對待配偶、教養兒女…)的成人,其實就像是「加害人」。經過許多年,「加害人」轉變成「被害人」,而原先的「被害人」,就成了「加害人」,正如前述右腳腐爛長蛆、太太講話沒份量、兒女意見不一致、下一代家庭破碎、被醫院拒收的可憐老人。」

 

於是我勉勵富有愛心的K君,除了想到社區老人們就醫的需要,「如果有可能早一點面對並處理問題」,意思是教導「大人」如何按照聖經的原則去經營夫妻關係、教養子女……。

當一個家庭健全時,日後就比較不會出現可憐的老人;相反地,如果把所有心力都放在「讓社區老人用最方便的方式看醫生」,那麼效果會很有限,問題也會層出不窮。

 

以上內容算是企管理論「QBQ」的應用,其實更像是「冰山理論」(源自聖經【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的練習,提供網友們參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