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4月某一天在「快樂門診」中,案主H君表示,前一天傍晚,先生生氣地對她說:「妳睡午覺到底是要睡到幾點?」H君心想:「我現在身上有病、每天都要吃類固醇,傍晚下班回家身體很疲累,必須小睡一下……」於是她回嗆:「你可不可以不要用這種語氣跟我說話?」於是雙方鬧得不愉快……
當我一邊想要幫助H君處理夫妻衝突時,我一邊想到一個有趣的英文縮寫,那就是「QBQ」。
QBQ這個字,是企管用語 ,源自 John G. Miller 出的一本書
叫《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問題背後的問題》
作者依他自己的理論建立了一家BQB公司,他認為(幾乎)所有的麻煩,依他提出的模式認真面對,都可以得到解決 。
關於他的書,有書評寫道:問題問對,答案就有了!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說:「表象如浮標,本質如魚鉤。」一般人只看到水平面上的浮標,卻無法看透水平面下的魚鉤,唯有具備人文素養、宗教關懷、歷史視野的透徹洞察力,才能不為表象所惑,掌握問題的本質。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正是提供齊克果式的洞察力思考,以實際生活經驗做例子,深入淺出,引證譬喻,將企業與生活合一,是一本有趣、生動、易讀、令人深思的企業管理指南。
如果大家沒學過企管、沒聽過QBQ一詞,我倒是建議「冰山理論」(如附圖)更加一目了然,因為後者就是聖經雅各書 1:19:【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的日常應用,也就是發生事情(衝突)時,先不要立刻生氣、大聲指責,而是先【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思考),於是就容易看出「冰山的主體」,結果是可以看懂整座冰山的全貌,接下來才可能運用比較周全、完整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衝突)。
於是我教導H君,聖經的溝通法則是雅各書 1:19:【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表面上,先生是在指責她…,不過冰山的主體為何呢?
根據我先前對H君的認識,再經過一番思考,我的推論是,先生生氣的原因是覺得困窘、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因此出言指責…
理由是,H君從小在貧困的家庭裡長大,父親是殘障人士,母親目前罹患失智,所以她必須常常回老家,照顧兩老;不僅如此,H君的祖父母在去世前都罹病多年,都是她協助照顧的,沒有假手他人。
因為原生家庭的訓練,我相信H君必定養成了許多生活上的能力,所以在家裡,雖然白天去上班,不過她的角色必定是打理、決定大小事的總管。
我繼續想到,傍晚五、六點,一家人面對共同的問題是「晚餐如何解決?」當H君還在睡覺,所有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到底是要在家煮?誰來煮?煮些什麼?還是要買東西回來吃?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除了H君本人,而她正在睡覺……
講到這裡,H君笑著說:「韋醫師,你怎麼會猜得那麼準,我們家確實如此!」
我表示,如果真相如同我的推論,那麼重點就不是先生該用什麼語氣說話,而是H君自己就可以解決問題,例如下一次她只要在桌上留張紙條,告訴全家人接下來該怎麼做,就可以避免衝突了……,這就是「快樂門診」基本共識「一個人一輩子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的實際應用。
相反地,如果H君只聽到先生的指責(冰山的一角),立刻就跟先生發生口角,那麼真正的問題(冰山的主體)不僅未得解決,兩個人還花許多時間、精力去爭吵,夫妻關係必定惡化,那真是令人勞苦愁煩、兩敗俱傷!
當然,當天如果是H君的先生坐在我面前,我一樣會提醒他,可以應用【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也就是發生事情時,先不要立刻生氣指責妻子,而是先【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思考),於是就容易看出「冰山的主體」(包括妻子平常並非偷懶、不做事的人、妻子身上有病每天都要吃類固醇……),接下來我相信先生說話的口氣應該會變得溫和……
以上就是QBQ一詞或是「冰山理論」的應用,其實也就是聖經【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的實際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