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8月某一天,我在社群媒體發文 「人父A君的女兒跟兒子打算七月底去南部舅舅家(家族同住)住五天,這是兒女從小以來的慣例,以往他會陪同前往,不過當兒女滿18歲後,他因為「自己不喜歡去住別人家」,所以就讓她們自行前往……,A君 主動「提醒」女兒,除了跟小阿姨講一聲,最好要跟舅舅、舅媽說一下……;我則是回應 「A君的「樑木」就是習慣將自己認為「對的」、「好的」觀念,希望兒女按照去做…(實際的行為是「主動提醒」兒女);
從「表面上」來看,它是「一種關心」,如果兒女還「未成年」,那或許是「適當的教養」;
不過,當兒女都「已成年」,如果A君還是一樣地做,那麼他就是「剝奪了兒女鍛鍊自由意志的機會」,我接著出示「主導>>>輔導」圖示,同時說明「美好的事」包括兩部分,一是「本質美好」,一是「時機正確」!」
在「快樂門診」的協談中,人父C君提及他看過上述內容、對我的論點產生強烈質疑,他表示「提醒並非干涉或阻止,父母對兒女這樣做,哪裡會有錯呢?」
於是我說明「如何鍛鍊自由意志」四步驟如下:
運用「自由意志」>> 做出某個決定 >> 產生某種結果 >> 自己為結果負責
當父母對子女,不管是「干涉」、「強制」,還是「提醒」,都會破壞上述「鍛鍊自由意志」的過程,結果就是孩子們的「自由意志」無法正常地長大茁壯。
當孩子已經「成年」,如果父母「仍然主動提醒…」,那麼他就是「剝奪了兒女鍛鍊自由意志的機會」!
談到這裡,C君初步同意上述說明,不過他繼續提問:「如果兒女還『未成年』,那或許是『適當的教養』…」、「為何韋醫師要用『或許是』而非直接用肯定句呢?」
因為不曾被問過此一問題,於是我停下來思考,同時禱告祈求聖靈給我靈感,好幫助C君明白我的論點。感謝主,我想到了簡單、明白的說法,用的仍是
「主導>>>輔導」圖示…

我告訴C君,圖示中的精神是「親子關係(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是動態的(dynamic),當子女年紀還小時,父母直接幫子女做決定是正確且適當的,不過隨著子女年紀的增長,父母的付出(幫孩子做決定、禁止孩子做某事、提醒孩子該如何…)要逐漸縮減、子女的努力(自己做決定、鍛鍊自由意志)要逐漸增加…(如圖中由左下角往右上方上升的線型),到了成年時(以前是20歲、現在是18歲),子女就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言行負完全的責任。」
在華人社會中,我所看到的親子關係通常是「一直線(水平線)」的,因為大家常說「小孩子有耳無嘴、聽飼大人的話就對了…」,這意味著「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是從小到大不需要明顯變動的……
這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如果圖示中有個孩子,他沿著圖示下方的「水平線」往右走,到了18歲,他會碰到圖示右側邊框,這像是他遇到了一堵高牆(有100M高),他肯定是無法越過的、因為太高了,這等同是一個已經成年的孩子無力做適當決定、無法為自己負責…
該如何避免上述困境呢?網友可以試著將圖示中「由左下角往右上方上升的線型」,想像成「一座365階的樓梯」,樓梯的終點仍然是「右側邊框」(100M高的牆),接下來簡單地換算一下,「每一階的高度是 10000/365=27.4cm」;
一個孩子絕對越不過「100M高的牆」,不過只要稍微努力,一個孩子是有能力踏上「27.4cm高的階梯」……
換句話說,如果作父母的在孩子從0歲到18歲的過程中,隨著孩子的長大(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非常刻意地」營造「365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鍛鍊自由意志)的機會」,孩子每做一次決定(不管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就等同是「往上爬一階」,持之以恆下來,孩子會越爬越高……,到了18歲時,他就能跨越那「100M高的牆」,這意味著孩子可以做適當的決定、有能力為自己負責!
……………………………………………………….
聽到這裡,人父C君表示他終於弄懂了「主導>>>輔導」圖示…,於是我鼓勵他可以自我反省,他跟兒女的關係,是「華人社會常見的『一直線(水平線)』」,還是符合聖經教導的「由左下角往右上方上升的線型(階梯)」,後者的原理出於羅馬書12: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