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4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中年的A君先前是因為職場長期人際衝突而來求診,不過本週她主動提到家裡發生的事。某晚在準備晚餐時,A君聽到先生問女兒:「你申請大學要上傳資料的截止日期到哪一天?」 女兒用不耐煩的語氣回覆:「不是跟你講過很多次了嗎?」
A君感受到父女雙方的火藥味,於是出面對女兒說:「你爸是在關心你,但又不知如何開口,所以一再地問……」女兒聞言,就沒再多說什麼了。後來用餐時,大家的氣氛是OK的!
聽過A君的敘述,我非常高興並且拍手肯定稱讚她說話(溝通)的方式……,我同時聯想到前幾天剛發生了從921大地震後25年以來最嚴重的0403花蓮地震,許多人受困…,A君就像是某位投入救災的救難人員,所搶救的對象是自己的先生跟女兒,而所使用的救災工具就是聖經的教導,尤其是雅各書:【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以及【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我表示A君先是操練【快快的聽】(認真思考),才能看懂先生說話的「動機」(是關心女兒),而後者是「肉眼」看不見的(屬於「心情」的部分),就像是水面下「冰山的主體」也是「肉眼」看不見的;
相反地,先生對女兒的提問就像是水面上「冰山的一角」,是大家都看得見的(屬於「事情」的部分)。
當A君「完整地」看懂整座冰山(包括水面上跟水面下…)的形狀後,接下來則是按照【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溝通方式,A君清楚地說出先生關心女兒的「動機」,這等同「是、就說是」(是關心就說是關心),同時間接地表明了「不是故意要找碴、明知故問…」(等同「不是、就說不是」),於是得到美好的溝通結果。
聽到這裡,A君有點不好意思地表示,如果是以前,她會代替女兒直接回答「是幾月幾號!」於是我出示「事情 vs 心情」圖示並說明,上述直接回答屬於只解決「事情」的部分,沒有處理先生的「心情」,這就像是考卷只寫了正面的一道題、忽略了背面還有一題,結果最多得50分、是「不及格」的……,而後者就意味著父女雙方的溝通是不完整、不順暢、不愉快、有誤解的!
我還想到,女兒用「非必要的疑問句」來答覆爸爸的問話,這除了跟進入青春期的年輕人說話風格有關,更可能是長期以來跟媽媽(A君)學的,正如西方諺語的「Like father, like son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因為A君過去在職場上,也是習慣用「非必要的疑問句」跟他人說話、引發許多衝突而不自知…,後來在「快樂門診」中,我嚴肅地提醒她,「非必要的疑問句」這種大家都在使用、早已習慣的說話模式會令對方不舒服、無助於良好的溝通…,例如在職場上,當新進員工做錯某件事時,長官對他說:「腦袋是個好東西、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請問你有帶腦袋來上班嗎?」或是員工遲到時,長官對他說:「你是不是家裡沒有時鐘,還是很窮買不起手錶?」員工必定懷恨在心,只不過當下強迫自己忍耐……,日後必定會爆發;
我還告訴A君,前面提到【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接下來馬太福音有一段補充說明:【這樣,你們就不至於受上帝的審判(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或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偽善)!」】
在我看來,使用「非必要的疑問句」跟人說話就是屬於【若再多說】,一定會讓人聽了不舒服,因為它是「偽善」的(Hypocrisy)。
為了加強A君的印象,我還跟她強調,既然聖經教導【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當中並沒有「非必要的疑問句」,於是違反聖經教導的結果必定是不好的,等同「跳樓」(想要違反天父上帝所創造的萬有引力定律、隨意地從3樓往下跳……),一定會受傷(i.e.彼此的關係不和睦)。
………………
於是我建議A君,找機會跟女兒說明「非必要疑問句」的壞處,減少女兒未來發生人際衝突(跳樓導致受傷)的可能。
我還想到,A君的言行還符合創世紀2:18:【耶和華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案夫跟大多數男人(亞當)類似,「理性」(處理事情)的能力很強大、在職場上表現傑出,不過「感性」(處理心情)的能力相對薄弱、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女兒的關心……,A君適時且正確地介入,對先生而言是一種即時的「幫助」、也是一種正確的「示範」,如果假以時日,先生就可能藉著模仿而學會如何對家人(配偶跟子女)表達情感,這正如台語俗話說的「在戲臺下站久了、自然就會演了」!
協談最後,A君突然表示,她就像是那一位「在戲臺下站久了」的觀眾、不斷地看著韋醫師表演同樣的戲碼數十次(i.e.聖經的溝通法則【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久而久之她就學會了,在先生跟女兒即將爆發衝突時適時地演出(介入)……
聽到這裡,我覺得很高興,同時以觀眾的角色拍手喝采,表示A君「演得很好、很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