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是金!?

分享這篇文章:

113年2月中旬在「快樂門診」中,年輕的A君原先是因為夫妻長期衝突而來求診,我跟他提到聖經中的人際溝通法則雅各書 1:19:【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接著說明絕大多數人認為所謂的「溝通」就是「說話」、就是很快地表達意見,不過這並不符合上述聖經的教導……

聽到這裡,A君自信滿滿、很快地回應:「韋醫師請放心,我不會犯多數人的錯,舉個例子:我在工作場合中,多數時間是專心地聽別人在說些什麼,我很少表達意見,因為我認為『沈默是金』!」

 

A君的回答似乎很有道理,不過我搜尋了一下,整本聖經並沒有「沈默是金」四個字,不過在傳道書3:7有寫道:【靜默有時,言語有時。】於是我將A君的職場座右銘「沈默是金」放在心裡並打上一個「?」

問號

過了一段時間,A君對我抱怨,在某個產品研發的過程中,他提出構想、修改錯誤、提升效能……,不過當產品要正式推出時,主管卻在老闆面前表示A君沒什麼貢獻……,這讓A君氣炸了,認為主管打壓他、故意忽略他的努力跟貢獻……

 

聽到這裡,我聯想到網路上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老闆交代任務,美、中同事反應大不同——原來,這就是亞洲人在美國難升遷的原因」,內容摘要如下:

以矽谷職場為例,我發現我的美國同事都很積極主動,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還很會「做公關」。開放式溝通、創新思考在這裡是常態,主管不怕你提出問題和要求,就怕你沒聲音變成隱形人。

比方說,老闆同時交代一件任務給兩位產品經理,老中接到任務後的第一反應是:「沒問題,老闆你要我怎麼做?」然後根據老闆交代的悶頭去做。

老美則是說:「你給我一點時間,我想個企劃案給你。」幾天後,老美主動邀請研發、工程和行銷部門的主管開會,討論方案的主軸,和每個部門能提供的資源。一週後提出方案,並對老闆強調這方案是跨部門協調後的共同成果。

老闆很滿意這樣的成果,這位美國同事聰明地打蛇隨棍上,「老闆,我還可以負責另一個相關的產品線,我做了一個簡報,對這項產品做了市場分析,我認為我們可以……」。

反觀老中,一步一腳印把專案做得滴水不漏,但忘了串連各部門,做資源整合,錯過藉此展現跨部門溝通統籌的能力。

最後,資深產品經理一職出缺、老闆要提拔人選時,自然第一個想到大膽爭取機會、積極串連各部門資源的老美。

 

在矽谷一線科技巨頭公司,只會悶頭做事的工程師,也不比同時具備紮實溝通能力的工程師吃香。中高階的技術主管,看重的不是程式寫得如何、會不會做事,反倒更像是一個團隊的「業務」——能否橫向溝通合作、解決內部矛盾,把困難的技術問題,解釋給不同部門的人聽;以及向上管理,為團隊爭取有力的資源,這些都需要優異的溝通能力。

你或許好奇,東、西方職人在職場上這樣的差異,究竟是從何而來?

據我觀察,美國同事從小被鼓勵「批判性思考」和「有話就說」,而多數的亞洲人包括我自己,從小就被爸媽和師長告誡:「安分守己,三思而後行」。這樣的差異,讓亞洲人會做事但不太會說,在西方職場吃了不少悶虧……

作者建議「Speak up 積極表達」:不管你英文好不好、敢不敢說,就是要說!在美國,如果一個人常常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會愈來愈不敢說,職場存在感便會被漸漸削弱。

………………

該如何幫助A君呢?我相信人是天父上帝精心創造的、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原版說明書,於是我告訴A君,「沈默是金」只是很好的格言,不過它並非真理。

 

聖經除了提到【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也在雅各書 5:12教導我們:【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如果將上述幾處經文綜合起來,那會是在任何職場人際溝通時,

先是【靜默有時】>>>專心聽懂(快快的聽)對方在表達什麼?包括看得見、水面上「冰山的一角」,以及看不見、水面下「冰山的主體」(動機、原因);

接下來則是【言語有時】(慢慢的說),就按照「是、就說是」>>>清楚地表達自己能做些什麼(勇於承接老闆提出的任務)、哪些項目是自己做的……,以及「不是、就說不是」>>>哪些事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其他人或其他部門的貢獻……;

注意「是」在前、「不是」在後的順序 >>> 例如在同事做完簡報之後,先肯定他的用心(努力)跟優點(創意),接著補充說明同事忽略的部份,這樣不但能夠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還可以跟團隊建立良好的關係。

如此一來,既不會搶走別人的功勞,自己也不會「沒聲音變成隱形人」!

 

我不知道A君會不會按照上述建議去修正他在職場上的人際溝通,不過當我更深地思考,我發現華人要做出上述作者的改變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華人社會的家教多半是「小孩子有耳無嘴(台語發音)」、「聽飼大人的話就對了(台語發音)」……,當一個「習慣」已經持續20年或更久,它一定很難改變。

不過,我也發現,「要不要改變」是一個人的「自由意志」所管轄的範圍,所以它是「有可能的」,即使它「不容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