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做父母的希望孩子以後能過得更好,更快樂……,這樣的期待或是動機是對的,只不過是方法必須調整。也就是說,做父母的必須先協助孩子找出天父上帝所賜給孩子的特質(恩賜、才幹),接下來鼓勵孩子認真、努力地發揮該特質,最後才能順利達成剛剛我們提過的目標(孩子過得更好、更快樂),正如聖經在羅馬書12:6所說的:【我們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恩惠,好好地運用不同的恩賜,做應該做的事。】
換句話說,並不是每個孩子的特質都是“愛讀書、會考試”,就舉台灣之光“球后戴資穎”為例,如果父母強迫她走入分數至上的“升學主義”,結果會如何,請大家自行推論。」
我繼續聯想到,我們社會上的父母,是不是在孩子離開學校後,就不會再拿孩子跟別人比較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離開學校後,大家就比工作、比頭銜、比收入、比結婚的對象、比孝敬父母的金額、比子女帶父母出國旅遊的次數(地點)……,反正永遠比不完。
場景拉回來門診,我提醒F君,如果她沒看懂「比來比去」的危險,當下或許沒問題、甚至比贏了很高興。不過,如果有一天,女兒班上來了一位天才兒童,每天打電動、不過成績卻比女兒還好,那她女兒會怎麼辦呢?從此不要再唸書了嗎?這就是我所謂的隱藏危機。
我還告訴F君,如果繼續「比來比去」,被比下去時會令人痛苦,不過千萬不要以為,一直比贏別人就必然會帶來快樂!
我舉實例,快樂門診曾有一位年近50歲的案主L君,她表示兩位哥哥從小成績都不好,國中還讀過放牛班,因此父親很失望。相反地,L君從小功課就特別好,經常被父親拿來當樣板,不斷地在親友間炫耀,結果是L君從小就莫名其妙地被親友們、眾多堂兄弟姊妹極端討厭,家族聚會或過年時,沒人要跟她說話,導致L君心裡非常受傷。
考高中時,L君原來可以去讀北一女(從家裡走路就可以上學),不過為了向父母抗議,她反而去唸另一所排名偏後的高中,因為離家遠還必須通車。
不僅如此,L君大學考上台大理工熱門科系,不過在大一上學期,因為參加許多社團,加上自己為了繼續對父母抗議,因此1/2被退學……。
在我的印象中,L君的人生就因為被父母拿來跟親戚的孩子「比來比去」,結果整個被扭曲了……
接下來,我教導F君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的功課,我翻到聖經的哈巴谷書2:14【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我提醒她,『讀書(受教育)』是一種方法,它可以幫助人們進入各樣知識的殿堂,不僅可以自己享受從懵懂無知到明辨是非、開啟心竅的成就與樂趣,還可以跟別人分享……。
可是,當一個人把『讀書』當成目的時,就會斤斤計較分數、名次,就變成了升學主義、分數主義或是文憑主義;
如果某甲已經把讀書當成目的,為的是要拿第一名,那麼當某乙來跟他借上課的筆記時,他大概就不會借給他,或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借,因為他知道某乙可能會因為看了他的筆記,功力大增,結果把第一名給搶走了……。
當一個人把讀書(受教育)從方法變成目的之後,讀書的過程就會變得很痛苦、患得患失、比來比去、爾虞我詐……,難怪我們的社會新聞會出現『建中資優生跳樓自殺』,因為他原先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有一次考了第二名,他就受不了了,於是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留下無限懊悔的父母(其實合理的推論是他的父母大概也跟他一樣,把讀書當成目的了)。
如果這位資優生能夠知道讀書只是一種方法,目的是進入上帝無垠的知識殿堂,那麼名次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不管是考第幾名,讀書的過程都可以是充滿樂趣的!
聽過我的說明,F君表示明白,我則是期待她能將「讀書(受教育)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傳遞給女兒知道,如此一來全家才能掙脫升學(分數)主義惡靈的挾制。
後記:上述文章寫完後,我想起幾週前的一則新聞「不讓用戶較勁人氣 臉書擬隱藏按讚數」摘要是:臉書於2009年開始提供按讚功能,該功能變成用戶的最愛,也成臉書核心服務,不過部分用戶對於按讚數多寡有強烈的比較心態,引發外界對於社群媒體影響心理健康的疑慮……,於是臉書已開始在巴西、加拿大等7個國家進行隱藏愛心按讚數測試,該測試讓貼文者可以見到按讚總數,但其他人則不能。
>>>再次證明人性是相通的,「比來比去」終究會讓人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