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主持人提到,有些照顧者會害怕親戚鄰里耳語說子女不孝……,我有兩個建議。首先是愛一個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聖經歌林多前書13:4—8 “愛的真諦”寫道:【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自私),……凡事包容,……凡事忍耐,Love never fails。】
當一位照顧者面對「自己博得好名聲」以及「被照顧者平安離世」兩難之間,如果他選擇前者(CPR到底),那就是「求自己的益處(自私)」。
如果他選擇後者(簽署DNR),那就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自私)」,至於照顧者如何做決定,那就是他的「自由意志」所管理的,旁人不必負責也不用操心。
第二個建議是,照顧者在面對意見不同的左鄰右舍或親戚朋友時,可以按照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清楚地說出「我相信你們希望急救到底的動機是良善的、是捨不得他(她)過世,也是愛護他(她)……(以上屬於「是、就說是」);不過,急救的過程很痛苦(可能牙齒被弄斷、肋骨被壓斷、口鼻出血……),我相信你們並不會希望他(她)在長期生病後,還必須承受上述的痛苦(以上屬於「不是、就說不是」)」
我相信經過上述說明,來自左鄰右舍或親戚朋友的壓力,將會大大降低!
………………
主持人:案例(三)「多位照顧者對照顧方式有不同想法,該送機構照顧或是繼續居家照顧呢?」根據統計,長照平均照顧時間9.9年,在這麼漫長的照顧時間中,家人總是有不同的意見。有的照顧者因考量自己的情況,主張將被照顧者送機構照顧。有的照顧者因為在情感上捨不得將被照顧者送機構,或是因為先前有不好的經驗,像是有的長輩送機構後不久即往生,所以反對送機構。請教韋醫師,針對這個問題,家人該如何做有效的溝通?
韋醫師的回應:
前面提過,不管被照顧者是罹患癌症,或是因為其他疾病導致失能或失智,都會遇到兩大問題, 一是「死亡」(被照顧者是否能得到善終),二是「溝通」(成員包括被照顧者、主要照顧者、間接照顧者…)。關於「該送機構照顧或是繼續居家照顧」,主要是跟「溝通」有關,於是前面提到【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都可以派上用場。
此外,我要做個提醒,「溝通」跟「說話」具有不同的層次,「溝通」強調的是找出雙方都認可、贊同的部分(俗稱共識),而「說話」就只是發表個人的意見或看法。
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確實可能發生爭吵、衝突,而爭吵、衝突的真正原因幾乎都是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雙方各自堅持己見,於是爆發爭吵、衝突。
這很像是我在快樂門診常舉的例子(如附圖),我拿起筆記本的背面正對案主C君,我問他:「你看到什麼?」
他想了一下並說:「中間是白色,邊邊是金色。」
我說:「我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紅色果實,還有許多綠色的葉子。」
我繼續說:「我們現在來爭論,究竟是C君的描述正確,還是韋醫師的描述正確呢?」
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最公正的評論是「C君跟韋醫師的描述都正確,不過都『不完整』,因為C君看到的是”背面”,而我看到的是”正面”!」
所以當爭吵、衝突發生時,只要有一方願意站起來、把頭探過去看一眼,衝突就容易化解,而且所獲得的結論通常會「更完整」,這就是「危機變成轉機」,而所運用的法則就是上述【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當然,在實務的層面,安養機構確實良莠不齊、收費有高有低,另外直接照顧者的身心狀況等等因素,都是需要列入考慮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