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 vs 講道理(下)

分享這篇文章:

當我仔細思考,我發現「說故事」有幾個特性,首先是「不具威脅性」,意思是談論的主角是故事裡的人物,而非某乙本人;其次是「不具情緒性」,也就是某甲無法帶著強烈的情緒去「說故事」,在「說故事」當下某甲的情緒通常是相對平和的…;第三是「不具強迫性」,也就是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某乙通常不會被要求做決定或表態。相反地,某甲如果直接「講道理」,那麼他很可能會帶著「威脅性」、「情緒性」、「強迫性」,某乙很容易就會自我防衛,於是溝通的效果就不佳了。

當我把上述幾個「說故事」的特性綜合起來,其實就是以弗所4:15:【以愛心說誠實話】的一種具體呈現,故事的「內容」是「誠實話」的一種面貌,而說故事的「特性」,就是「愛心」的一種展現。

 

以上就是溝通第三步「引導(指引)」的具體作法。

 

另外,哲學家Richard Rorty還強調「新聞,不只是「news」,而是作為一種文體的「journalism」,意思是傳統新聞專業強調客觀、報導事實、監察權力、揭穿在位者的謊言,這些都很重要……,但如何透過說故事來重建同理心,也是新聞界要參與的工作。」

他的這段話讓我聯想到如何面對「假新聞」,網路上有人提到「說話前的三個篩子」: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
「等一下!」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 他的學生察覺情況不妙,不解地搖了搖頭。
蘇格拉底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麼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應該用你的第二個篩子去檢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
「不,正好相反。」他的學生羞愧地低下頭來。
蘇格拉底不厭煩地繼續說:「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你這麼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嗎?」
「並不是很重要……」

蘇格拉底打斷了他的話:「既然這個消息並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說呢?說了也只會造成我們兩個人的困擾罷了。」

蘇格拉底繼續說:「不要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的話,因為他不會是出自善意告訴你的,他既會揭發別人的隱私,當然會同樣地對待你。」
因此,他訂出了說話前的三個篩子,不做始作俑者,當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傳播者。

………………

雖然兩千多年前沒有網路,不過蘇格拉底「說話前的三個篩子」,對於今日網路上層出不窮的「假新聞」、「假消息」仍然很有用。我們每個人或許不一定有能力去查驗每一則新聞、消息的真實性,不過我們一定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藉著分享、轉貼而散佈它們。

 

寫到這裡,我發現聖經在傳道書1:9所寫的:【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還真是有道理,因為在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會藉著口語「搬弄是非、毀謗別人、欺騙大眾」,到了今日網路無遠弗屆的世代,仍是有人藉著「假新聞」、「假消息」來「搬弄是非、毀謗別人、欺騙大眾」!

 

我還看懂了,原來哲學家Richard Rorty所說「透過說故事來重建同理心,也是新聞界要參與的工作」,以及蘇格拉底所說「說話前的三個篩子」(尤其是當中的”是否具善意?”),其實就等同於【以愛心說誠實話】當中的「愛心」二字。

 

如果一位記者在進行相關報導時,記得加上「愛心」,那麼他所呈現出來的新聞內容,就會是增加兩造之間的同理,而非升高對立和仇恨,於是社會會變得更祥和;同樣地,我們每個人如果在決定要不要藉著分享、轉貼而散佈新聞或消息前,先用「愛心」(善意)來查驗,那麼那些「搬弄是非、毀謗別人、欺騙大眾、製造對立…」的「假新聞」、「假消息」就會停止,於是社會會變得更和睦。

本文的結論是,聖經在歌林多前書13:8所教導的【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確實是真理,當它用在新聞的報導和消息的傳播時,一定不會失敗、一定有效、一定會成功…,結果一定是美好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