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不報憂(一)(人之常情)

分享這篇文章:

106年8月29日,我聽到內場的領班A大廚跟外場的Q君說:「前幾天我住在彰化的老媽打電話給我,問我中元節拜拜要用的飲料,要買那一種?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我知道她拜拜過後,就一定會把那些祭品(包括飲料),都拿給我,而我媽唸了幾個牌子,都是甜的,偏偏前幾個禮拜,我去做了健康檢查,結果顯示我體重過重,另外血糖和血脂肪也高於正常上限,醫生還開了降血糖藥給我,我正在努力減少每天糖分和脂肪的攝取……,所以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媽媽的問話。」

我說:「你沒有跟你媽說你有糖尿病的事嗎?」他說:「我不敢講,怕她老人家會擔心呀!大家做子女的,不是都「報喜不報憂」嗎!

聽完A大廚的回應,我立刻想到一個多星期前,A大廚才跟我說:「我媽前幾天連續打了幾個噴嚏,隔天早上起床,發現一個眼睛嚴重發紅,她嚇了一跳,於是趕快打電話給我大哥的兒子,後來是鄰居帶她去看眼科,確認只是結膜下出血,不會影響視力。我真搞不明白,為什麼我媽媽出事了,不僅沒想到要跟我講,還交代我大哥的兒子,不可以跟我說……,為什麼呢?她難道不知道我很關心她嗎?」

於是我說:「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你有事,不敢(不想)跟媽媽說,理由是怕她會擔心;可是當妳媽媽有事不敢(不想)讓你知道,你又覺得不好……,這不就是明顯的「自相矛盾」嗎?」…………

於是我仔細思考,發現「報喜不報憂」確實是親人之間,非常常見的溝通模式。人們已經非常習慣如此做,不過卻很少深入思考這樣的溝通模式,到底有何優缺點。

當我仔細分析,親人之間如果只是「報喜不報憂」,那麼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就會出問題,剛開始是停滯不前,接下來就會產生誤解,於是我跟A大廚說:「就用你的例子,一年前,你知道媽媽一個人住在彰化,她喜歡跟鄰居聊天、喜歡去市場買菜、端午節會自己包粽子、喜歡做一些菜寄來給你們一家四口吃……;媽媽知道你是一位很專業、很棒的廚師、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偶而會利用休假日去老家看她……。

經過了一整年,雙方都發生了許多事(相當於你們彼此人生的拼圖都各自增加了一萬片),如果你們都是選擇「報喜不報憂」,那麼你們對彼此的認識,就只增加了一小部份(相當於拼圖的100片)。

試問,一幅原先應該有10000片的拼圖,因為某些原因遺失了大部份,只剩下100片,你還能看出拼圖的全貌嗎?不僅可能看不清楚(漏掉了許多重要圖像),還很可能會猜錯內容(雞看成鴨,牛看成馬……)!這意味著你跟媽媽之間的認識(了解),最多就是停留在一年前的狀態,更有可能的是因為許多事情雙方彼此都猜錯內容、會錯意,於是產生許多隔閡、誤解,結果造成雙方的關係,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更密切,反而越來越不了解對方……。

日子一直過下去,於是有一天就出現了社會上常見的新聞,某甲出了大事(例如燒炭、上吊、性侵、收賄、酒駕撞死人、捲款潛逃、吸毒肇事、陪酒賣淫、強盜偷竊……),記者訪問某甲的親人們,結果後者清一色、很驚訝地說出:「某甲很乖、很聽話呀,原先都好好的呀,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呢?」

我繼續對A大廚說:「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跟媽媽的溝通模式不試著改變,雙方都是「報喜不報憂」,那麼幾年之後,你還是只知道媽媽一個人住在彰化,她喜歡跟鄰居聊天、喜歡去市場買菜、端午節會自己包粽子、喜歡做一些菜寄來給你們一家四口吃……;媽媽也還是只知道你是一位很專業、很棒的廚師、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偶而會利用休假日去老家看她……。

不過在這幾年之間,雙方都發生了許多事,你們都不真的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怎麼想……,就舉這次媽媽中元節問你要買何種飲料為例,如果你沒有讓媽媽知道你罹患了糖尿病,而只是一味地叫她不要買飲料……,你知道媽媽心裡會怎麼想嗎?她可能會覺得你這個兒子變了、是不是媽媽老了看不起媽媽了、是不是因為媽媽不願意搬到竹南跟你住所以你在生她的氣……;無論媽媽怎麼想,她都會對你產生誤解。

因為有所誤解,媽媽的言行很可能會改變,例如到了明年的中元節前,媽媽不再詢問你要買些什麼飲料,那時候你又會怎麼想呢?……無論過程如何,結果一定是你跟媽媽彼此的誤解更多,更不了解對方,實質的距離更疏遠……。這樣的情形,絕對不是你希望看到的,不是嗎!」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