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有理」
108年5月份某一天在「快樂門診」中, 一位協談過多次的案主S君質問我:「韋醫師,你多次教導我、也在你臉書的文章中數十次提到,人際溝通裡一個最重要法則就是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 […]
108年5月份某一天在「快樂門診」中, 一位協談過多次的案主S君質問我:「韋醫師,你多次教導我、也在你臉書的文章中數十次提到,人際溝通裡一個最重要法則就是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 […]
幫助二字還可以衍生出其他相關的詞彙,例如提醒、守望……。其中”提醒”的部分,我要特別提一提。在醫院工作,除了醫師之外,我每天接觸的對象,絕大多數都是女性,包括護理師、醫師助理、行政助理、書記……。我雖然不常把醫院的事帶回
接下來談「自大」,這個詞彙我最熟悉了,因為我當年就是個自大、驕傲的人! 85年1月1日,上帝呼召我到新竹來工作,目的是要照顧當時不受歡迎的癌症病人,特別是癌末病患。 當時的我就像是創世紀中的亞當,把醫院當成上帝託付給我的
108年5月上旬,我在臉書上面循往例公布當週看診統計,最後提到案主A君的感想:「自從在快樂門診接受諮商後,在韋醫師耐心的傾聽、用心的分析與指導下,我看到了自己和過去的不同:那個自以為是、固執、混亂,分不清是非與界線的自己
上面的文字,代表我對「報喜不報憂」有了更深的認識,不過我從中還想到了另一個議題,那就是「擔心」。人們會「報喜不報憂」,原因多半是不想讓對方「擔心(擔憂)」,那麼後者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呢?於是我上網孤狗,隨便就找到兩個例句
108年5月上旬,一位在「快樂門診」協談過多次的案主H君在臉書PO文:「過去總是報喜不報憂地對長輩,但我們卻期待完整地了解孩子。把實情說清楚,昨天特別跟公公說除了照護媽媽外,自己膝蓋也不舒服,請公公多多自理。公公是個明理
接下來是保險業C君的分享,她表示自己工作的目標就是「榮神益人」,具體作法就是讓客戶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能夠藉著保險的規劃,而能維持著個人的尊嚴與價值,至於個人業績的好壞,並非工作的最高目標。 聽到這裡,我回應並表示「關於
108年5月8日早上7:00,是「商業職場團契」第17次聚會的日子。主席W君安排了另一種討論模式,標題是「學習有意義的分享」:有意義的分享是建立人際網絡最深刻有效的方式,尤其在職場上,愈深刻的分享總是帶來愈多的機會。以謙
108年5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已經接受過多次協談的A君表示,前幾天在臉書上面,看到一位認識數十年朋友的貼文,她想起該位朋友多年前曾經經商失敗,甚至連房子都被拍賣,她二話不說地提供協助,還運用自己在房地產的經驗和人脈,為該
在協談當下,A君除了表示「先生也許覺得自己是家中的搖錢樹之外,沒有人需要他!也許他覺得小孩只需要媽媽,他可能覺得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我都可以搞定,於是他覺得我並沒有那麼需要他……」,她還不平地說:「其實我並沒有要刻意破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