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3月某一天在臉書上面,看見以前的同事專科護理師L君的PO文,內容如下:唸書時⋯老師總是會要我們記得⋯記得當病人危急⋯甚至是準備當天使時⋯不能和家屬一起在病床旁掉眼淚⋯因為有失我們的專業!!
工作以來⋯
我一直記得這段話⋯也一直謹記在心⋯
讓自己維持著我的專業!!
然而⋯今天的我⋯第一次有失水準⋯
因為我無法平靜維持我的專業⋯
這一小時⋯
總是希望自己還能夠做些什麼⋯
或許⋯是因為⋯
最初接觸的人⋯是我!!
或許⋯是因為
這一年多來總是規則接受治療時⋯
遇到的人⋯也是我!!
也或許⋯是因為
即使是今天這個不開心的日子
遇到的那個人⋯還是我!!
眼眶泛紅⋯心裡悶悶的⋯
有種說不出口的感覺!!
低氣壓籠罩在我的周圍⋯
回家後⋯抱著圓圓⋯平復我今天的心情!!
告訴自己⋯沒事沒事~
感謝今天中午飛奔來解救我們的立禹哥跟敬凱哥⋯
感謝協助幫忙的NP們⋯
感謝今天忙到翻掉的護理同仁們!!
更要感謝全程陪伴我的鎧蔚姊⋯
最後想跟我的老闆Jeff Wen說~
不要憂鬱⋯
他只是先張開了翅膀⋯
去當個無憂無慮的天使罷了!!
而我⋯想寫下這難熬的一天!!
讀過了L君帶著豐富情感的貼文,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位PGY學員(醫學院畢業後第一年醫師)L醫師,來台大新竹分院腫瘤暨安寧病房上社區醫學相關課程後,也曾經表達過類似的心情,內容如下:
在這短短四天內,我有了許多的突破,我想韋主任應該是很清楚我們這些PGY學員的徬徨,才能對症下藥地逐一回答我們的困惑。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醫院,有關臨終病人的照護與癌症病情的告知,我們並沒有被正確的指導。
雖然課堂上老師講得很多,但其實都缺乏操作型定義,所有的答案都很模糊,都得靠我們私下摸索、自己尋找。
於是我依照既有的、被灌輸的觀念,以及我所看到主治醫師的行為模式來看待病情告知這件事。我原先一直以為病情是應該要告知病人,但必須先得到家屬的同意,所以家屬的暗示(暗示我不要談論病情的眼神或手勢)常常讓我畏縮、困惑。我彷彿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對,可是也不知道什麼才是對的,因為身邊的老師都是如此。
但經過這幾天的課程,我找到了答案。第一個答案是如果我願意尊重我的病人、愛我的病人,我就應該在病人同意的情形下,進行病情告知的三部曲,不能只給希望而不告知他可能失敗、瀕臨生命終點的事實。
第二個答案是當我面對曾經照顧過而即將死亡的病人時,我不需要故意隱藏自己的悲傷,我不需要刻意保持冷酷,我不用再以為保持冷靜才是專業的表現,因為我終於知道,其實我們的陪伴與關懷、我們的真情流露,對於病人和家屬,都是彌足珍貴的禮物。如果今天醫生和病人的角色互換,我也不會希望我的醫師冷淡、冷靜、冷酷地看著我離去,而沒有一絲的不捨與難過。
有了這些答案讓我更勇敢,更了解自己當一位醫師,究竟是在做什麼,我不再覺得徬徨。我好希望不只在這個安寧照顧的領域,其他好多我們積非成是、習以為常的作法,都能被各個擊破,讓我們在醫院的工作不再感到混亂。韋醫師給我們的禮物,就是不斷地思考,藉著堅定的邏輯推理,找到確切的答案,我們就不用再陷溺在混亂的舊思維下。
在這裡短短幾天的課程,讓我知道我的不足,因為對於人生、對於死亡,我自己連答案都沒有。不過韋醫師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知道自己的不足,我才會從現在開始正視這些問題、努力找出答案。
感想或評論:
血液腫瘤科C醫師:情感的流露很真誠,能讓別人直接感受你的心意,不用隱藏。
韋至信醫師:如果追求專業的結果,是讓醫護人員變得面無表情、毫無情感,那麼專業二字還有什麼價值呢?套用並改編一句廣告詞『專業(科技)始終來至於人性!』也提醒我們這些資深的專業人員,千萬不要將錯誤的觀念,流傳給下一代。
護理長L君 :PGY學員知道自己當初踏入醫療界的初衷與本意,相信未來的工作一定是穩定又踏實。
護理師L君:這篇心得提醒我們,帶學妹不再是填鴨式的師徒制,而是應該引導她們獨立思考。
…………
讀過了專科護理師L君的PO文和PGY學員L醫師的心得,我相信大多數醫護人員的想法是跟她們一樣的,而這樣的傳統想法通常是來自於上一輩的教導。
眼淚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東西,一個人喜極而泣(例如上台領獎致詞時)的眼淚成分,跟一個人悲傷難過(例如所愛的人過世了)的眼淚成分,竟然是不同的!眼淚不僅是天父上帝奇妙的創造,也是一種人際溝通的重要模式。聖經在羅馬書12:15教導我們:【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這樣的真理其實不難懂,大家只要角色互換就很容易明白,正如PGY學員L醫師所說:「如果今天醫生和病人的角色互換,我也不會希望我的醫師冷淡、冷靜、冷酷地看著我離去,而沒有一絲的不捨與難過……。」
本文的結論是,傳統師長的教導是一種看法,而我個人按照聖經的建議是醫護人員在面對自己所照顧過、關心過的病人過世時,是可以人性化地表達情感、流露情緒的(包括掉淚、哭泣……),至於哪一種方式才叫做”專業”,就讓網友們自行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