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的啟示

分享這篇文章:

107年1月16日早上,我到傳統市場買菜。走過一家豬肉攤,看到有在賣豬腰,心裡想:「好久沒有做「麻油雙腰」給妻子吃了!」於是向老闆娘詢問了價格,並拜託她把腰子裡面有一層容易產生尿騷味的白膜組織給去除。

我看到中年的老闆娘拿起刀緣成弧形的菜刀剖開豬腰開始清除白膜,我說:「謝謝你喔,幫我清除它。」老闆娘:「這沒什麼,我們都會幫顧客做。」我看她清得很乾淨,於是說:「妳清得好乾淨,我在家裡做不到。」老闆娘:「因為家裡的菜刀通常是平口的,而我的刀子是弧形的,比較好清除。」

接下來,她不僅很仔細地切除白膜,還仔細地告訴我,雙腰該如何處理才會好吃(豬胰要花時間才能煮軟而豬腰燙一下就熟,兩者必須分開烹煮)。

我開口謝謝她的提醒,她顯得很高興,在清除完白膜後,繼續用她非常鋒利的刀子在豬腰上面刻花,一面說:「我教你如何將豬腰改刀,外型更好看。」幾秒鐘後,她已經將半顆豬腰都改好了。我說:「謝謝你還幫我改刀。」老闆娘顯得很愉快地笑著……,我也很高興,於是就完成了一次令買賣雙方都很愉快的市場交易經驗。

當天晚上用餐時,我跟妻子提到上述愉快的經驗,她表示大多數婆婆媽媽去市場買菜,可能都習慣先對攤商講出不好聽的話……;攤商或許為了做生意賺錢,只好忍氣吞聲、在心裡暗罵……,所以老闆娘今天遇見我,心情當然很好。

我想想也是,婆婆媽媽們通常習慣先發制人地對攤商說:「以前買豬腰沒清乾淨,結果很難聞(吃)……;你今天一定要弄乾淨,否則……。」如果按照理性來分析,她們說的也沒錯,過去確實可能真的在其他攤商有過不好的經驗,所以她們選擇遇到另一位攤商時先把它講出來,目的是為了避免自己再一次吃虧、受害。

這樣的情節讓我想起以前在醫院工作,有些家屬來探病時,會刻意地對醫護人員講出一些他曾經聽過或看過的醫療不良事件,甚至是醫療糾紛……,目的是希望表達自己對病人特別的關心,或是期待病人能夠因此而得到更好的照顧!

不過,稍有幾年經驗的醫護人員都知道,結果通常是事與願違,所以大家私底下才會流傳一句話「VIP的下場通常不好!」為何如此呢?原因是家屬「恐嚇、威脅」性的關切,必定會讓醫護人員為了避免被告而開始進行防禦(防衛)性的醫療,不再是用平常心來從事醫療行為,而是額外加做許多沒有必要、不過卻可以堵住家屬質疑的醫療行為(例如多抽幾次血,以便嚴密監測……),如此一來受害的當然是病人(頻繁抽血>>手臂挨針>>導致貧血>>身體越來越虛>>安排輸血>>引起過敏反應>>發燒……),結果當然不好!

上面兩件事,不禁讓我思考,為何說話者原先自認為是良善的動機,接下來卻是讓聽話者覺得很不爽,結果反而是扣分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處經文教導我,【是、就說是】在前,而【不是、就說不是】在後;在上面兩件事當中,說話者一開始就強調自己過去不好的經驗(正如不是、就說不是),完全忽略了自己原始的動機其實是希望聽話者提供某種協助,等同於是直接忽略了【是、就說是】(希望攤商把豬腰清乾淨、希望醫護人員好好照顧病人),於是在整個人際溝通中,就只有【不是、就說不是】的部分,不僅是殘缺不全,也算是斷章取義,結果就是令人勞苦愁煩。

下一次再去買菜,我會沿用上述美好的經驗,我先跟對方說出我的需求(或是需要協助的部分),這樣做就是聖經裡的【是、就說是】;在過程中,如果對方做對了,我就立刻感謝、稱讚對方,這也符合【是、就說是】;如果對方做錯了,我就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地說出來,而不是把發生在過去的不良經驗都算在眼前這個人身上;交易完成後,再一次謝謝對方的協助。

我大膽地推論,運用上述聖經裡的溝通模式,不僅我可以在買菜時得到適當的協助,攤商也會很高興,結果是雙方都很愉快。網友們要不要嘗試看看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