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3月10日週六,是餐廳忙碌的日子。當天負責炒菜的兩位師傅分別是內場的領班A大廚跟新廚師U君。U君是二月底才來餐廳任職的廚師,先是負責油鍋工作四天,不過老闆娘N君希望他早一點熟悉炒菜的工作,於是在 3/3 吩咐U君上爐子炒菜。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操練,我看到U君已經有明顯的進步,原先他在製作「金沙豆腐」時,一塊塊切好的雞蛋豆腐炸得不均勻,有些沒炸到,不過在A大廚的提醒之下,他很快就改善了;原先他製作的雞蛋料理(菜脯蛋、蝦仁烘蛋……)時,蛋做得扁扁的,形狀也不圓,不過也是在A大廚的提示之下,很快地就煎得又厚又圓了……,這些進步看在我眼裡,真是感到高興,同時也想起,我算起來應該是認真地學了一年的廚藝,才能跟U君目前的水準一樣。
沒想到3/10當天中午快一點時,爐子師傅還在忙著出菜,砧板師傅對我說:「剛才一忙起來,U君還是顯得有點手忙腳亂。」
聽到這樣的話,我非常地不以為然,心裡的OS是:「如果忙起來,你自己也會常出錯,你還這樣數落一位剛站爐子還不到兩週的新人!」
於是我不客氣地回說:「U君剛來餐廳,站爐子炒菜總共才不過一個星期,中間還扣掉一天店休,他能把菜都做出來,已經是很棒了,如果是用一般的考試來評量,他至少有75分了,我們應該拍拍手肯定他、鼓勵他、稱讚他……,你怎麼眼光的焦點會是放在他還沒做到的部份呢?(等同於是看重他還缺少的25分上面),這不是太傷人、太打擊U君士氣了嗎!」
聽完我強硬的回應,砧板師傅有點自知理虧地說:「有呀,U君剛站爐子,各方面會不熟悉,所以我有特別協助他,例如當我拿給他一個空盤子時,我會特別大聲地對他喊一聲「菜脯蛋」或是「炒芥蘭」,免得他弄錯……。」
我說:「這樣很好,我給你按讚。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努力幫助新同事上手,而不是眼光放在他還沒做到的部份(缺點),否則如果新同事遇到挫折、很快離職,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隔天早上吃過員工餐後,我坐在餐廳的外場用手機打著文稿,我看到老闆娘N君走進廚房,對U君說:「你做的烘蛋尺寸太小,蓋不住盤子,那樣不好看……;有些青菜沒煮到熟透,老顧客會嫌東嫌西……。」
等N君離開後,我越想越擔心,於是我找到N君並且說:「我昨天才稱讚過妳,因為妳很容易先看到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像大多數人(包括我)一樣,習慣先看到別人的缺點,怎麼你今天卻是跟我昨天看到的砧板師傅一樣,評論新廚師U君的工作時,焦點全部是放在他還沒有做到的部份(等同於是他的缺點)呢?
我還記得內場的D廚師,他待在油鍋的位置超過半年,已經很熟悉餐廳的各樣菜色之後,妳才叫他上爐子學習炒菜,而且你剛開始時還多次對他說:『你現在炒菜已經有八十分囉,如果加把勁(改善某些缺失),就能達到九十分!』上述這樣的過程你忘記了嗎?U君只待在油鍋4天,妳就要他站爐子,他能夠『存活』下來,已經是很優秀了,妳怎麼眼光全部放在他還沒有做到的部份(等同於是他的缺點)呢?」
經過我這麼一提醒,老闆娘N君很快就弄懂了,接下來她表示,那樣做(那樣說)確實不符合我們先前多次討論過的聖經溝通法則。
我繼續說明,經過了這件事,我們再來回顧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
為何【是就說是】在前,而【不是就說不是】在後呢?原來聖經就是要提醒我們,跟別人溝通時,要先重視(看到並說出)對方【是】的部份,也就是對方已經做到的成績或是已經付出的努力……,接下來才是談到對方【不是】的部份,後者等同於是對方還沒做到的部份(缺點)。
這樣的順序,就跟以弗所4:15:【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三明治說話方法,首先是肯定並讚美對方(已經做到的事或已經做出的努力)……(三明治的第一層),接著實話實說地指出問題(缺點)所在……(三明治的第二層),最後再一次肯定對方並說出自己的期待……(三明治的第三層),是互相配合的。
就人性來看,我相信當我們自己聽到別人【是就說是】(三明治的第一層),也就是將我們已經做到的成績,或是已經做出的努力給說出來,我們的心裡會是愉快的、接受的、被同理的,接下來我們的耳朵就容易打開,會願意聽聽看對方接下來要說些什麼?
相反地,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聽到【不是就說不是】(三明治的第二層),等同於是受到對方的批評、數落,我們心裡通常是不高興的、受傷的、不認同的,接下來的第一個動作通常是自我防衛或是準備反擊……,這時候我們的耳朵通常是「關閉」的,不打算再聽對方的話……,於是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過程就中斷了!
不僅如此,當乙方開始反擊,甲方必定會不甘示弱地講出更難聽的話,於是雙方就吵起來了;結果會是,原先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衍生出另一件人際衝突……,這就是人們常常會過得勞苦愁煩的原因!
聽完我的說明,N君表示認同,也答應要努力去練習。她還表示,隔天早上她會召集大家開會,也會操練上述聖經的溝通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