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10月初,看到一位網友L君PO出在家裡整理冰箱的過程:「整理冰箱,好多過期的東西,但都很尷尬,例如:醬油、番茄醬、煉乳、起司粉、高湯塊、咖哩塊;乾料類:蓮子、紅棗、梅粉、枸杞、羅勒葉、胡椒粉、太白粉。這些…大家會繼續默默的用,還是就都丟棄呢?以前好像沒看過媽媽這樣檢查冰箱!」
看完後,我覺得很有感觸,不過到底該如何表達呢?一時想不出來,因此放在手機裡。
過了幾個月,有一天在餐廳廚房裡,A大廚表示,過年快到了,老媽媽又要開始準備一桌子的菜,好讓子女們享用。他曾經為了不要讓老媽媽太勞累,想要安排大家到外面吃,不過媽媽堅持要自己煮,她認為外面的東西又貴又不乾淨。媽媽準備的菜色中,一定會有一道全雞的料理。媽媽習慣買土雞,不過A大廚的牙齒不是很好,咬不動較硬的土雞肉,於是建議媽媽改買肉質軟一點的半土雞或仿仔雞,不過媽媽還是堅持要土雞才好吃……。
上面這兩件事,讓我聯想到,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從家裡、學校所承襲的觀念,是不是也應該要像家裡的冰箱一樣,定期清理呢?
我相信一個人從家裡的父母和學校的師長身上,所學到的許多作法、想法、觀念,當下應該都是有某些功效的,就像是置入冰箱的食材和調味料,當下應該都是新鮮或是在效期內的!
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那些食材和調味料會變質或過期,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我覺得上面L君的提問:「大家會繼續默默的用?還是就都丟棄呢?」是非常值得深思的。我來舉幾個例子:
爸媽說:「聽飼大人(台語發音)的話就對了!」>>長大後發現身旁有許多媽寶爸寶!
老師說:「專心讀書就對了!」>>長大後發現文憑只不過是一塊敲門磚!
爸媽說:「年紀太小不要交男女朋友!」>>長大後發現身旁一堆宅男宅女!
老師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長大後發現老闆的學歷都比自己低!
小時候學到:「男兒有淚不輕彈、打落牙齒和血吞!」>>長大後發現自己必須藉著喝酒、賭博、嫖妓、飆車…,才能舒壓!
小時候學到:「說話必須拐彎抹角、冷嘲熱諷!」>>長大後發現到處都是不良的溝通!
小時候學到:「賺錢最重要!」>>長大後發現有了錢不一定會有快樂!!
小時候學到:「聽某嘴大富貴(或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長大後發現身邊有許多人都離婚了!
小時候學到:「大家很少稱讚、肯定別人!」>>長大後發現每個人的內心都需要被肯定、被讚美!
小時候學到:「大人講話不實在(其實就是說謊)!」>>長大後發現孩子常常說謊讓自己很生氣!
小時候學到:「出了事先把責任推給別人!」>>長大後發現同事推卸責任會讓自己很火大!
…………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舉都舉不完!大家該怎麼辦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羅馬書12: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這就像是定期清理冰箱,強迫自己把變質或過期的食材和調味料丟棄,只保留效期內的東西。
一個媽媽可以用「有效期限」來判定食材和調味料是否該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也可以用「聖經的教導」來判定自己從小到大,從家裡、學校所承襲的觀念,是否該丟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