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7月中旬在「快樂門診」中,案主F君表示她有兩個小孩,老大的個性比較自私,例如有好吃的東西就自己先吃掉,不考慮家人也不分享;出國旅遊時,大家要揹包包,她跟先生揹最多,老大跟老二也需要分擔揹包重量,但是老大總是欺負老二,與他斤斤計較,因此在旅遊的過程中,她先生看在眼裡,有幾次不高興地對老大點出他個性上「自私」的問題……。
關於老大的這個特質,F君想起了韋醫師曾經對她的教導,所以F君思考,「自私」大家都一定會有,自私這個特質本身也許沒有對錯,但是程度上要怎麼拿捏、修正,才能讓大家相處起來比較舒服,這點是她在思索的部分……
聽到這裡,我立刻想到先前寫過許多篇“新說文解字”(例如:懶惰、白目、愛管閒事、抱怨、唱衰、倚老賣老、討價還價、借題發揮、喜歡指使人……),目的是要幫助大家“藉著認識別人的特質”,然後可以將貼在別人身上的負面標籤撕掉,接著大家就更容易彼此了解,於是人際溝通便可以順暢地進行。
在探討每一個人際關係間負面的形容詞之前,我必須先做一個動作,那就是按照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我必須先【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才能看懂原來每一個人格特質的形容詞,其實都有它「中性」的定義,例如我對「自私」所下的中性定義是「看顧自己的需求大於看重別人的需求」。
既然「看顧自己的需求大於看重別人的需求」是一種人格特質、等同於上帝所給的「恩賜」,所以使用時應該依照彼得前書4:10:【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以及羅馬書12:6:【所以我們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恩惠,好好地運用不同的恩賜,做應該做的事。】
當某甲把「看顧自己的需求大於看重別人的需求」拿來誤用時,當然會被貼上「自私」的標籤,這部分無需我贅述。
如何做才是上述特質「正確的發揮」呢?我想到作家「張曼娟」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自私是一種美德,每人都要學會拒絕的勇氣」,內容摘要是:「……好像總是這樣,每當演講邀約的電話打進來,邀請方總是無法接受拒絕,必定苦苦相勸或說服,甚至要搬出「這也算是做公益」或是「如果有愛心就不會拒絕」這一類的話。於是,最後的結論就是:「只不過耽誤兩個小時的時間做公益的事都不願意,真是太沒有愛心了。」
明明是一個邀約,一旦拒絕,就覺得像是做了一件壞事,甚至變成了一個壞人了。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拒絕許多人和事,恐怕也都是這樣的情結吧。就花一點時間幫幫忙,讓別人開心吧,我們這樣想著。
於是,在這裡花一點時間,在那裡又花一點時間,好多點時間都給了別人,而我們自己該做的事、想做的事,反而耽誤了,這下子不開心的就是我們自己了。
為什麼我們天天與人為善,卻覺得不開心呢?因為,我們沒學會拒絕。
年輕時候為了討人喜歡,我幾乎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而後我發現,需要幫忙的事愈來愈多,需要幫忙的人也愈來愈多。有時候做好了這件事,沒做好另一件;幫到了這個人,沒幫到另一個,於是招來埋怨與指責。怨怪的人並不會因為我曾經給予他的幫助而諒解我,這讓我感到沮喪,也感到驚奇。原來,當我們一再的答應別人,給予幫助,只會讓別人感覺理所當然…………
關於「自私」,我不再懼怕這樣的指控了。雖然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和慾望,但是能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不造成他人的負擔,這已經是一種美德。
拒絕乃是必須,「自私」實是美德。
………………
簡單來說,「看顧自己的需求大於看重別人的需求」如果正確使用,就會是「勇於拒絕別人不當的要求」、「不會陷入能者多勞(或過勞)的困境」、「不會落入委曲求全(討好他人)的陷阱」……,更簡單的說明就是聖經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當中的【不是、就說不是…】
寫到這裡,我很高興,因為我又看懂了一個會破壞人際關係的負面標籤。我也再次確認,每一種特質都是上帝所賜的,祂的原意都是好的,不過人是不完全的也是會犯錯的,所以每一樣特質都像是一把刀子,如果拿來切菜、切肉、做菜……,那就很好,令人歡喜快樂。換句話說,一個人把上帝所賜的特質作了正確的發揮,那個特質就成了他的優點,會受到別人的肯定和稱讚;
相反地,如果一把刀子,拿來砍人、傷人、殺人,那就不好,令人勞苦愁煩,也就辜負了天父上帝的一番好意與用心。換句話說,一個人把上帝所賜的特質作了錯誤的發揮,那個特質就成了他的缺點,會受到別人的批評和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