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說文解字(弄巧成拙)

分享這篇文章:

107年1月12日早上在吃過員工餐後,外場的Q君跟我說:「這幾天寒流來襲,氣溫10度不到,昨天晚上我先生要去郊區某個朋友家聚餐。我原先就知道那位朋友的家裡貯藏了許多好酒,他們聚餐時一定會喝,於是我想起幾年前,新竹有一位賣鴨肉料理很出名的老闆,年紀沒有很大,有一天喝酒後倒在自己家門口就死掉了,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發作,也可能是喝酒導致失溫而凍死……;

所以我在電話裡跟先生說:「你不要喝太多酒喔!」我原本還想說:「我怕你喝完酒,可能會因為失溫而凍斃……」,不過話到嘴邊停了下來,因為我突然想到,如果那樣說,我先生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好像我在咒詛他……,所以我就沒說出口了。」

聽完Q君的一番話,我一方面稱讚她很有智慧,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我另一方面聯想到,在社會上,似乎有許多人會把Q君沒有說出來的那個部份給說出來,於是在對方心裡留下了一個芥蒂或陰影。

我曾經在一篇名為「語帶威脅」的文章裡寫過,某一天我到一家速食餐廳外帶餐點,在等候取餐時,我看到前面一位媽媽跟一個小學生模樣的男孩正在取餐,我聽到媽媽跟男孩說:「飲料拿好,等一下如果打翻了,你就沒得喝了!」

如果仔細分析,上述兩件事的共通點如下:

首先是說話者都很關心聽話者,都希望聽話者能過得很好,不要出什麼意外;

其次是,說話者除了事件的主題之外,還會多說一些話,目的是要強化影響力,以確保聽話者能夠照著說話者的提示去做;

再來是,聽話者原先對於事件的主題都是認同的,不過在聽過那些「多說的一些話」之後,心裡很可能會出現奇怪、甚至是負面的OS,而這些OS很可能會掩蓋過原先事件的主題,結果是說話者原先良善的動機,就被聽話者給扭曲了;

結局是,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的關係,不僅沒有更融洽、更甜蜜,反而變得更疏離、有隔閡!

 

為何原先是一件好事,到最後卻變成一件令人勞苦愁煩的事呢?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原來聖經早已教導我們【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所以上面兩件事裡面,「我怕你喝完酒,可能會因為失溫而凍斃……」、「等一下如果打翻了,你就沒得喝了」就是屬於【若再多說】,接下來必定會有不良的反應,就是上面經文裡的【落在審判之下】!

寫到這裡,我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當說話者多說了那些不該說的話,很像是甲國的飛機侵入了乙國的領空(等同於是干涉、侵犯了對方自由意志所管轄的範疇),當然很容易就會引起紛爭(就像是最近幾個月,中共軍機頻頻靠近台灣的防空識別區)。

………………

場景拉回來餐廳,於是我對Q君說:「還好妳緊急煞車,沒有把後半部講出來;如果妳講出來,結果被妳先生做出奇怪、負面的聯想,那麼就等同於上述經文所說的「落在審判之下」!」

我繼續說:「如果不要講出那些多餘的話,那妳可以怎麼說呢?我的建議是在講完事件的主題之後,很清楚、很明白地說:「因為我很關心你(等同於「是、就說是」)!」那就很完整了。」Q君點頭同意我的建議。

如果回頭看上述速食餐廳的場景,做媽媽的可以在說出「飲料拿好」之後,接著

對小男孩說:「媽媽之所以會提醒你要把飲料拿好,是因為媽媽關心你(等同於「是、就說是」)!」如此一來,小男孩就不會在心裡覺得受到媽媽言語的威脅,反而會因為過度的擔心害怕,更容易出錯。

本文的結論是,當說話者關心聽話者,希望聽話者能過得很好,不要出什麼意外,最好還是要依照聖經中【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溝通法則,否則很容易會「弄巧成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