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4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人父A君表示,現在的他已經知道「應該尊重兒子(已經20歲)的自由意志、應該讓兒子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該老是為兒子收拾善後…」,甚至於兒子在廚房準備早餐時,A君也不會像以往一樣告訴兒子「冰箱裡有什麼、你應該弄什麼來吃…」
聽到這裡,我想起很久以前A君曾經語重心長地問我:「為何兒子始終不學好?」他表示「兒子上了高中之後,不但用自己打工的錢去購買違法的權利車(機車)、經常凌晨才回家、無照駕駛出車禍、逃避警方酒測攔檢被處高額罰金、替朋友收受包裹觸犯毒品防治條例被判保護管束……」,於是他天天都在擔心兒子會不會又闖禍,導致他心神耗弱、幾乎要罹患憂鬱症……
經過多次協談,A君初步認識了基督信仰,知道 「一個人一輩子最多只可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正如聖經箴言4:23:【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這裡的【心】就是指「自由意志」,而後者的管理得當與否,將決定一個人的一輩子是過得勞苦愁煩,還是平安喜樂。
我用了多次協談的時間,幫助A君認識「自由意志」以及如何鍛鍊它>>>
運用「自由意志」>> 做出某個決定 >> 產生某種結果 >> 自己為結果負責
在協談過程中,A君逐步反省,身為父親的他,為了避免兒子真的被關進監獄、身敗名裂,於是千方百計地設法阻止、多次陪同出入少年法庭、定期跟保護官見面求情、禁止兒子騎機車、由他每日開車接送兒子上下學、甚至於接送兒子去加油站打工……;
我告訴A君,表面上看起來,他很愛護兒子、千方百計地想要阻止兒子落入絕境(其實就是真的被關進監牢…),不過他的努力不僅沒有長期的效果,反而導致兒子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出了事反正有父親會幫忙收拾殘局…),也把自己弄得壓力破表(兒子一出門,他就開始擔心焦慮…)、罹患憂鬱症。
更進一步分析,A君其實是長期破壞(侵犯、剝奪)兒子對於「自由意志」的操練……
………………
經過上述長期協談過程,因此當A君不再干預(想要改造)兒子時,我肯定稱讚A君。不過A君接著表示,現在的他經常會思考「如何儘量用3F(基督信仰)的眼光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而非用2F(一般人)的眼光,例如他知道不該將兒子在社會上的表現(成就)跟A君是否是個稱職的父親綁在一起……;
A君繼續表示,目前的他除了「不想過度幫忙兒子」,甚至不想跟兒子一起做某件事,例如「跟兒子同車回南部老家…」,他覺得有很深的「失落感」……
「失落感」一詞引發了我的興趣,我認真地提出它的定義「人、事、物的呈現或結果低於自己原有的期待,所導致的一種負面情緒…」
A君聽了表示認同,於是我繼續說明,天然人(生活在理性的2F)處理「失落感」方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Fight」>>>更努力、更認真地去達成自己的期待(包括讀書(成績提高)、工作(加薪或升遷)、親密關係(要求對方改變)…)
另一類則是:「Flight」>>>降低自己的期待(標準)以減低「失落感」…
兩者看似不同,不過在我的思考中,其實就是「鐘擺的兩端」,兩者確實都有花力氣、費心思,不過不管經過多久、擺了多少次,擺錘都離核心一樣遠!
為了幫助A君明白我的想法,我舉「婚姻(夫妻關係)」為例,「Fight」就是用盡一切方法想要改變(改造)對方,希望對方的言行能符合自己的期待(標準、要求);
「Flight」則是冷戰、分居、外遇、離婚……,不再對配偶有所期待而一心想要逃離痛苦(i.e.失落感)。
我繼續說明,如果用3F(基督信仰)的眼光來看A君的父子衝突,A君原先「過度保護兒子」跟目前「不想跟兒子共處」就如「鐘擺的兩端」,而「問題的核心」其實是A君應該尊重兒子的自由意志並讓兒子學習為自己負責,同時可以為兒子禱告(有機會能認識基督信仰以便修正自己的言行),找機會「示範聖經教導」(例如:持續表達父親關心兒子不過方式跟以往不同…)
我接著分享路加福音15:11-18浪子的比喻:【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我告訴A君,大家都希望「浪子能『醒悟』過來,不過『神』的方法跟『一般人』想的完全不同,後者通常會『同情、可憐小兒子,甚至出手(拿錢)相助…』,不過前者卻完全相反地『讓那地方大遭饑荒,使得小兒子雪上加霜、慘上加慘…』」
協談最後,我勉勵A君要運用聖經教導去面對父子關係的「失落感」,只要不斷抓住「問題的核心」,假以時日原先行差踏錯的兒子就可能「醒悟過來」,到那時A君所付一切代價就都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