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6月1日,是「快樂工作坊」第五次上課的日子。接近十點時,學員們陸陸續續來到教室,我看到W君,於是問她:「上一次,妳原先說要來,結果沒來!」W君有點尷尬地不知如何回答,一旁的助教兼學員C君立刻打圓場地說:「上一次上課日期,正好是母親節前一天,可能是家裡特別忙吧!」我之所以會那樣問,真正的原因是我上課的內容,大多數是量身打造的(因材施教、客製化…),
如果某位學員在課後心得裡提出了某個問題,牽涉到重要的觀念,我通常就會在下一次上課時,針對該問題提出詳細的說明,這時候如果該學員臨時不來,會讓我猶豫該不該講授該主題?要講嘛,該學員沒聽到;不講嘛,又怕錯失機會,要再等一個月……。
當然,如果我是一般的講員,只管把我準備的內容講一次,就不會有上述的困擾,不過那樣做,就違背了當初工作坊成立的宗旨了。所以,結論是我願意按照聖經 “愛的真諦”的教導:【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永不止息(Love never fails)。】我期待Love never fails,也就是結果一定會成功,一定會有美好的事發生。
當天,有一位新學員H君加入,我跟其他學員說明這件事,不過我並沒有立刻讓她做自我介紹,我希望她能先親自體驗工作坊的上課方式,等到課程下半段再讓她介紹,免得一開始講出來的都是客套話。
接下來,我邀請助教兼學員C君發表她來上了四次課的學習心得,她表示最近幾年,她到外面上了許多課程以及工作坊,內容不外乎是強調女性的各種能力、智慧應該全力發揮、應該被肯定,女性的權利不應該被忽視……,這些課程的原意應該都是好的,不過卻常常讓年輕媽媽在上完課後,自覺是個「受害者」,因為自己每天所生活的家庭,跟課堂上所描繪的樣子,總是有極大差距,因此年輕媽媽很容易就會把責任歸諸于先生的種種不是……,如此一來,夫妻關係當然不容易變得更好。
另外,她也發現,年輕媽媽不僅非常熱中於參加各式各樣的親子課程,也非常樂意跟別人討論各種親子問題。至於「夫妻關係」,年輕媽媽通常很少討論,要不就是對外表示沒問題、很OK。
前一陣子,她讀過了我的PO文「敏感的人」一文,裡面提到:「肚子餓就生氣、需要獨處……你可能是全球僅15%人口的「高敏感族」!這類人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而且幾乎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被放大。例如,他們待在太多刺激的環境中就想逃離、對於短時間內要應付很多事感到煩躁、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不喜歡犯錯、容易自責等等……。」
她突然明白,原來她先生就是高敏感的人,因為他就是肚子不能餓、一餓就生氣的人……。明白了先生是高敏感的人,她不僅不會再用“玻璃心”三個字來調侃先生,相反地還看懂了先生細心溫柔的一面,例如剛過去的母親節,C君要訂蛋糕,她先生特地交代她要買「方形的」而不是常見的「圓形的」,因為他想到幾個月前C君的小弟年紀輕輕就過世,等於是C君的媽媽老年喪子,還未走出悲傷,因此她先生希望藉著注意蛋糕的形狀,免得C君的媽媽因為一家人無法團「圓」而觸景傷情……。
看懂先生的特質帶來更多的接納,加上幾次工作坊的上課,C君開始思索,為什麼配偶伴侶關係,明明是如此重要,但是她願意投入的,卻是那麼少!她發現自己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學習處理親子關係,一直汲汲營營在苦惱跟孩子的溝通,卻把老公晾在一邊。
她去外面上了一堆工作坊,學了18般武藝回家,急著在孩子面前,大展身手!但瞥眼一看,牆角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配偶),沒幫忙就算了,在她執行偉大教論時,還一直來吐嘈……
韋醫師多次提醒學員:「一個人,一輩子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
她赫然發現,從外面學了新知後,信心200的回到家裡,不過家裡的成員卻有著完全不同的OS,孩子想的是:「我最喜歡媽媽去上課回來,因為都會溫柔好幾天!」先生想的是:「我最怕太太去上課回來,因為,她每次回來都會覺得,都是我的問題,我做什麼都不對!」
當她意識到上述問題,她明白了一件事,她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去精煉自己,目的並不是要去學習回家“操控人”,而是希望讓家的氣氛變得更好,所以她能作的是“協助”先生,下班回家後,銜接上她跟孩子的生活步調,而不是帶著孩子,指責工作晚歸的他,像個路人……
她體會出,她應該先照顧好跟先生的關係,讓孩子在穩健的家庭氣氛裡成長,於是她開始在先生還在加班時,打電話關心他「吃飯了沒?」或是告訴他「孩子們都很想你!」結果是先生最近都比較早回家。
最後,她的結論是,夫妻關係處理好,親子關係沒煩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