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10月29日,是我第三次到台北探望醫學院同班同學H醫師的日子,原因是他前一陣子罹患癌症,目前已經做過三次化學治療。一開始,我先關心他身體的狀況,因為我發現他的聲音明顯沙啞,他表示已經有一段時間,於是我提醒他應該在回診時告訴血液科的醫師,可能要查明聲帶附近是否有黴菌感染的可能。接下來,我詢問H君心情如何?是否煩惱著什麼事?
他表示大約一個月前,他的妻子已經把兩個讀小學的孩子從美國帶回台灣好讓一家團聚,目前也順利進入天母的一所公立小學就讀。我關心地問:「孩子適應的如何?」H君表示孩子不僅適應得很好,還過得很快樂,原因是他們先前讀私立小學,學校對於功課逼得很緊,他們壓力很大。現在他們就讀公立小學,老師對功課的要求相對寬鬆,所以他們兩個過得很快樂。
H君的說明讓我想起上一次我去探望他時,話題的焦點就是父母該不該「用成績(分數)要求孩子」。
接下來,H君表示,孩子們回到身邊,當然還是會讓父母操心,例如前一晚,她的妻子吩咐孩子該洗澡了、該寫功課了……,孩子們始終拖拖拉拉,他聽了有點煩,於是就大聲吼了孩子。事後,他心裡開始後悔,為什麼要對孩子那麼兇,他自己罹癌之後不是曾經想過孩子們只要身體健健康康就好了嗎?為何要管他們、對他們很兇呢?
聽過H君的陳述,我的腦海裡立刻出現一個圖像,那就是「鐘擺」!於是我表示,「嚴格管理孩子的生活作息」跟「放任不管孩子的生活作息」,其實是從鐘擺的這一端盪到另一端,看似有在努力(改變),不過卻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因為不管是鐘擺的那一端,其實都離「核心」一樣遠(如附圖)。
於是我對H君表示,問題的核心其實是「自由意志」,也就是說,孩子們能不能在父母親的協助之下,學會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來管理自己的生活。如果他們學會了,做父母的就不必在「嚴格管理」和「放任不管」之間,來回擺盪了。
講到這裡,H君同意我的論點,於是我繼續表示,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會重視給孩子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玩什麼、讀什麼學校……,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大多數家長不會忽略。
不過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提供適當的環境,好讓孩子們的「自由意志」能夠「長大成熟」,這正如聖經在箴言4:23所教導的:【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經文中的”心”,就是指一個人的自由意志。
接下來我要問,不知道做父母的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的”自由意志”該如何長大成熟呢?是像兒童繪本裡的小樹苗,澆澆水、施施肥、曬曬太陽嗎?那當然不是,”自由意志”要長大成熟,必須依賴下列模式:
上述SOP的最重要觀念是,「自由意志」是抽象的、看不見的,而「某種結果(無論好、壞)」是看得見、也是孩子可以清楚感受到的。有了切身的感受,孩子才會重視、看懂「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進而學習管理它。
換句話說,如果做父母的只是吩咐孩子:「你要學會管理『自由意志』!」孩子應該是有聽沒有懂,因為它太抽象了而且是看不見的,所以父母親如果真的想要協助孩子學會管理「自由意志」,那麼父母親應該努力地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使得上述的SOP可以一次次地讓孩子練習……,如此一來,孩子們的「自由意志」才能成熟長大。
為了讓H君更容易明白,於是我用「訓練孩子調鬧鐘早上自己起床」一事,作為管理孩子生活作息、訓練「自由意志」的象徵。講到這裡,H君有點尷尬地表示兩個孩子早上起床,都是要媽媽叫好幾聲,才會起床,於是我表示,在寒冷的冬天,能夠多賴在溫暖的被窩裡,確實是一件令一個人肉體十分舒適的事;把起床的責任,丟給自己的父母,可以逃避自己該負的責任,也是一件令一個人肉體十分愉快的事;不過問題是這種令肉體舒適、愉快的習慣,未來肯定會帶來不良的後果,那該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趁早教會孩子自己調鬧鐘自己起床。講到這裡,我相信應該沒有父母會反對此一目標,接下來的問題是該如何踏出第一步呢?
我個人的建議是按照聖經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們已經是小學裡的中、高年級生,不再是三歲小孩。爸爸因為「愛」你們的緣故,希望你們能夠儘早養成管理生活作息的好習慣,所以從明天開始,你們要開始「自己設鬧鐘自己起床」(以上屬於【是、就說是】);
未來,如果出現什麼問題,爸爸不會放著你們不管,爸爸會協助你們一起面對(以上屬於【不是、就說不是】)。」
父母跟孩子們取得上述共識後,接下來就是一起討論鬧鐘該設在幾點?這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開始運用「自由意志」,讓他們判斷幾點該到學校?(例如8:00),路程需要多少時間?(例如走路要10分鐘),早上起床後洗臉、刷牙、吃早餐、上廁所、換衣服、帶好書包……需要多少時間?(例如40分鐘),於是孩子自己將鬧鐘設在某個時間(例如7:10)。
第一天,鬧鐘響了,不過孩子把它按掉、在被窩裡多賴了20分鐘,結果是上學遲到了20分鐘,因此「被老師數落、被同學嘲笑、被校規處罰…」,而這樣的結果當然是孩子可以「親身感受」到的,也是無法逃避或忽略的。
晚上回家後,父母就跟孩子討論「上學遲到20分鐘」這件事,孩子如何想辦法解決(等同於再一次運用「自由意志」)?如果孩子說:「那我就按下鬧鐘立刻起床,不要賴床。」這時候父母可以根據【是、就說是】的溝通法則,立刻肯定、稱讚孩子能夠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來想辦法解決問題。結果是雖然孩子因為上學遲到而承受了不良的後果,不過他也得到父母的肯定、稱讚,所以孩子的心理是有盼望的。
第二天,孩子雖然沒有賴床、準時起床,不過孩子還是遲到10分鐘,原因是吃早餐時一邊玩手機,因此不知不覺耗掉了10分鐘……,當然孩子仍然承受了各種遲到的後果。晚上回家後,父母就跟孩子討論「上學遲到10分鐘」這件事,孩子如何想辦法解決(等同於再一次運用「自由意志」)?
如果孩子說:「那我就專心吃早餐、不要一邊玩手機。」
這時候父母可以再度根據【是、就說是】的溝通法則,立刻肯定、稱讚孩子能夠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來想辦法解決問題。結果仍然是雖然孩子因為上學遲到而承受了不良的後果,不過他也得到父母的肯定、稱讚,所以孩子的心理是有盼望的。
(未完待續……)